论湖畔诗社及其诗歌创作.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湖畔诗社及其诗歌创作.doc

论湖畔诗社及其诗歌创作   摘要:从文学史的角度将湖畔诗社及其诗歌创作置于五四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对其成员的诗歌作品做概要的分析;同时考察其作为诗歌社团这一整体所流露出的诗歌创作的共同的美学特征及风貌,力图探讨湖畔诗社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新诗史上最早出现的新诗社团的文学史地位及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湖畔诗社;个体创作;整体研究      一、自由歌笑、自由歌哭的年轻社团   1922年4月,四位年轻人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和应修人在杭州西子湖畔成立了中国新诗史上第一个诗歌主题社团――湖畔诗社。除了应修人当时在上海一家银行做职员外,其他三人都是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应修人是这一社团的发起人。1921年,当时在上海棉业银行工作的应修人在《新潮》、《小说月报》上看到汪静之的新诗作品,很是欣赏,于是他在1922年热情地写信给尚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今杭州市第一中学)读书的汪静之,希望能通信联系,相互交换诗作并切磋诗艺,这得到了同样爱好诗歌创作的汪静之的积极回复。1922年3月,应修人特意由沪到杭会见诗友,在杭州期间,经由汪静之介绍,认识了同样热爱诗歌创作的冯雪峰和潘漠华。1922年4月3日,应修人选编好了一册由他自己的诗作与冯雪峰、潘漠华二人的诗作组成的合集,题名为《湖畔》(汪静之当时在鲁迅和朱自清的指导下编好了诗集《蕙的风》,已交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准备出版,所以应修人开始并未选汪静之的诗作)。因出版诗集要有名义,故而应修人倡议成立一个“湖畔诗社”,这一提议得到了其余三人的一致同意。考虑到湖畔诗社四个社友,缺一不可,所以应修人又从《蕙的风》的底稿中抄出六首小诗加入《湖畔》,以此作为友谊的象征,并表示湖畔诗社有社友四人。[1]可见,湖畔诗社是以友爱和诗作作纽带而结成的一个小小的诗社。湖畔诗社的成立固然与四人热心诗歌创作密不可分,但它的出现与五四特定时代语境和氛围又是分不开的: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文化气息、自主自由的思想理念以及大胆无畏的言行举动都对湖畔诗社成员有所影响。当时的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是南方新文化运动的堡垒。学校拥有诸如陈望道、夏?D尊、刘大白、朱自清、俞平伯、刘延陵和叶圣陶等新文化运动和文学创作的健将和名师,直接影响到学生;学校领导又力主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在这样自由自主的文化氛围中,学生直接呼吸到五四新文化的新鲜空气,他们的新诗创作也因其强烈的首创精神和探索意识以及鲜活的时代气息而在中国新诗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一页。   二、同中有异的个体创作   湖畔诗社作为一个诗歌流派存在于现代文学史之中并占据了一定的文学史地位,这与其成员的努力创作及创作成就是分不开的。他们的诗歌传递出那个时代青年人特有的纯真、热情,具有相似或相近的美学特征,但是他们创作的共性并不能掩盖其成员个体的创作差异。背景、生活经历、个性气质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某些差别。而诗歌创作又是个体情感高度集中的体现。个体的差异也就或深或浅地影响到他们的诗歌创作。因此,要想全面深入地把握湖畔诗社的诗歌创作,分析和探讨其成员个体的带有不同个性特征的诗歌创作是必要的。   应修人,1900年出生于浙江慈溪的一个店员家庭。他是湖畔诗社的发起人,对诗歌创作怀有极大的热情,自己也积极创作新诗。他在1924年以前写的诗作主要收录在《湖畔》(22首)和《春的歌集》(卷二中的33首)中。从这两个诗集中的作品来看,他的诗作的主要的抒写对象是自然景物和爱情。年轻的应修人,用天真的善意的乐观的眼光看世界。无论是对自然景物(这里的自然景物在很大程度上拟人化的)的纯粹的歌咏,还是对爱情的发自内心的吟唱,都鲜明地体现出作者对世界和众人的宽和的爱,而轻快、活泼、自由而又乐观的笔调之中注满了少年的情趣和无尽的遐想。不难看出,应修人的诗作表现出他对现实世界满载着信心和爱心。他赞美那“酝酿着新的生命”的“含苞的蔷薇”,喜爱它:   蕴借着无量的爱   ――无量地烂漫的将来。   ――《含苞》   他对人生的感觉是:   有趣的人生啊!   拾不尽的满地爱情啊!   ――《独游》   在《欢愉引》中,诗人轻轻地吟唱:   可爱的人生――人生底可爱呀!   没有一朵花不是柔美而皎清,   没有一个人底心不像一朵春的花!   很明显,诗人是含着纯真的微笑和纯洁的心来看待现实人生的,因而处处充满了爱,这样来认识生活,未免过于“天真”,显得不够深刻和全面。但是,诗中所透露出来的青春的进取和乐观的精神以及对生活的无限热爱的态度,却是值得肯定的。尤其是在五四时代,这种普遍的思想更是时代精神的一种折射。   应修人在1924年之前的诗作显得轻快、活泼,充满童趣。但是,1924年之后,随着阅历的加深和世界观的改变(应修人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诗人对世界的认识较之以前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