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风格探讨.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音乐风格探讨.doc

音乐风格探讨   音乐,以淡和养心,以欢快抒情,以激越增志。   音乐是表情的艺术。两千多年前,《乐记》就认识到音乐的抒情特征,指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中国传统音乐讲究作品的整体意境,强调创作的风骨神韵,注重人与自然的统一与交流,追求艺术表达中情感伦理的结合与渗透,推崇艺术表现的含蓄委婉,偏爱艺术形态的和谐、简约与适度。它以线状为主的思维方式、以五声为骨干的调式音列结构以及平衡对称的结构原则、平稳、匀称、协调渐进式的节奏安排,都体现了民族音乐艺术独特的审美个性。   任何一个时代的音乐似乎都可约略分为雅、俗两大类。古代雅乐有宫廷庙堂音乐、宗教祭祀音乐、文人经典音乐,俗乐主要包括民间俗世的风俗乐及戏曲音乐。雅乐更多接受正统意识形态及文人意趣影响,因之庄严肃穆,清澈淡远,典雅精致;俗乐生长于乡村市井,清新刚健,优美动听,具有感人肺腑的艺术表现力和蓬勃旺盛的生机。雅乐的柔性特色,在这里,我们主要是说它代表了经典音乐的审美风格,俗乐的柔性特色则主要是指它体现出来的传统音乐的柔性时空模式。   早在音乐艺术的萌芽期,传统音乐和平静远的柔性特色即已初露端倪。《国语?周语》有“乐从和”的说法,孔子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乐记》给音乐的定义是“天地之和也”,意即音乐的审美境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物我无违。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倡导音乐的平和自然,周敦颐承续朱熹、二程光焰,综合儒、道乐论,进一步提出音乐“淡和”的审美范畴。儒、道主张虽目的各异,但在这一点上却不谋而合:中和、清淡。它与文人雅士意气高古、雅逸清淡的人格性情相一致,决定了传统雅乐的美学风格:清逸、淡和。其中,古琴艺术堪称代表。   我国琴学理论权威之作《溪山琴况》开宗明义:“弦上取音惟贵中和,应舍艳而相遇于淡”,应当让人有一种“心骨俱冷、体气欲仙”的感觉。有如山居深静,林木扶疏,深山邃谷,老树寒泉,达到平和清远、幽深恬淡的意境美。古琴还成为文人士大夫自娱自况寄托性情的一种方式,嵇康“手探五弦目送归鸿”,弹琴吟志,陶渊明隐归田园“乐琴书以消忧”。这越发强化了古琴曲的宁静淡宕,使之古音委婉超尘脱俗。《梅花三弄》深山幽谷中风荡寒梅、临风摇曳的柔曼、清越和雅逸;《高山流水》清泉出谷的空旷、舒缓与晶莹,都让人细细品味其间幽深、淡远的意境。即使公认为最有萧瑟之揶,善奏杀伐之间的琵琶,其《夕阳箫鼓》不也同样柔美闲淡、深邃辽远?   传统音乐和平静远的柔性特色,还在于它柔性时空模式中体现的柔性力度美。   它的线性思维,散板和自由节奏,它乐器、弦质的非金属性以及由此生发的含蓄音色、松散音质,声乐演唱的声情并茂、腔味圆润,传统音乐板式、腔调、曲谱的相对固定化,它的虚音运用,使其从形式技巧层面同样呈现出一定的柔性色彩。   它的旋律呈非几何形的线性,多种器乐的合奏也往往是以同一旋律为基准的支声复调,是以线性构成的立体化组合。它调式调性的转换是音列即一系列线的连接,不追求音色的复杂、织体的纵横交叉,而是单向型的旋律延伸,音响效果也自由、单纯、简洁。旋律起伏抑扬、快慢有致,重过程,追求结构的完整性,有头有尾有变化,一贯到底,因而直感性强。传统音乐的曲牌富于诗意,音乐附着美妙的联想、想象,人文意识浓厚。传统音乐的演奏因曲谱的相对固定而具有即性性、灵活性、不确定性,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一曲千面,风格多样。   传统音乐不着意于图解深刻的思想和情感,而是由音乐思维中反现出一种体验和感受,并用从容、简洁的旋律,晶莹清脆的音色将其表现出来。它构筑的是一个伸缩自如、有弹性的时空模式。   传统音乐还有另一个特色即美善结合的审美原则。孔子要求音乐“尽善矣尽美也”,指的是形式内容、社会功能与审美功能的高度统一。也正基于此,他才主张为政兴乐,“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历代统治者对传统音乐的认识、教育作用都有强调,甚至把音乐与礼制、政令、刑法并列,用以协调人心、成就政事,反映出极强的政治功利性。影响所及,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音乐成了思想或标语口号的宣讲,新时期伊始,围绕《乡恋》、《童年》也曾引发过一场旷日持久的笔战。无视音乐的“美”,无视音乐的善,都只会破坏音乐艺术的健康成长,窒息其生命活力。真正优秀的音乐作品,应该也能够做到思想和情感、内容与形式、社会功能与审美娱乐功能的和谐统一。   责任编辑 李红梅 3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