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府公交:车轮滚滚穿越历史长廊.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首府公交:车轮滚滚穿越历史长廊.doc

首府公交:车轮滚滚穿越历史长廊    随着岁月的过度、时代的变幻和经济的发展,尽管生活在乌鲁木齐这座美丽的边城,但我们却不是真正了解这座城市,尤其是她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缤纷异彩的多民族风情。   公交车是一座城市的基础设施,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风雨无阻地行驶在市区的大街小巷,迎送着每一位市民和游客。追随着它的发展轨迹,我们终于捕捉到了首府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的点滴历史。      六根棍车红火三十年       马拉六根棍车,是乌鲁木齐市发展历程中最早的公共交通工具之一。在20世纪初期,许多市民、商家出行、购物,都是乘坐六根棍车代步。这种车类似于现在的出租车,招手即停,乘坐方便,每车可乘坐七八个人。乘车人还可根据路途远近与车主讨价还价,价格谈崩了,没关系,还可以很快等来其他车主。    据今居住在二道桥的75岁维吾尔族见证人胡家合?买买提介绍:六根棍车为长方形四轮平板车,长约2米,宽约1.5米,分别由六根半粗圆木组成,因此叫做“六根棍车”。拉车的马匹,多为一匹马,使用两匹马的很少。当时,依靠六根棍车做生意的人很多,市区内大约有一二百辆,赶车人有汉族、回族、维吾尔族等多个民族。他们整天在二道桥、山西巷子、南门、十字街(大十字)、小十字等几个热闹场所流动。由于车多人少,大家相互竞争,开始从服务质量上下工夫,分别在车上铺上厚厚的羊毛毡子,表面再覆盖一层高档羊毛毯子,尽量让乘客坐得干净、松软、舒适。夏天的时候,车主们还各自在车上搭起彩色的凉棚,红的、黄的,绿的,一路从身边驶过,在城市,形成了一道流动的风景。    在赶车人中,很多市民都非常喜欢一个叫艾尼瓦儿的十五六岁“巴郎子”,他不仅嘴甜、热情、主动帮乘客往车上提东西,他的六根棍车也很好,收拾得也十分干净。艾尼瓦儿喜欢唱歌,见什么唱什么,歌唱得幽默、滑稽,常常逗得乘车人捧腹大笑。冬天零下30多度,冰天雪地,车子打滑,春天冰雪融化又成了泥浆路,一年四季,车子稍不留意就会翻车,艾尼瓦儿经常牵着马步行走在前面,在人们的印象中,他的车从没有出过事。    六根棍车曾经在乌鲁木齐的历史舞台上红火了30多年,直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才逐渐在市区街道上消失。      早期公交车两次“夭折”       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生活在乌鲁木齐市的人,很少有人坐过公共汽车,所以,至今许多老人都无法打捞那段记忆。而事实上,早在1939年夏天,乌鲁木齐市便拥有了真正的公共汽车。    据历史资料记载,1939年初夏,乌鲁木齐市曾开通了两条公交运行线路。一条是从老北门(今北门花园以东)至新疆学院(今新疆大学),沿途设立了四个站点,分别是南门、山西巷子、二道桥、南梁;另一条线路是从老东门(今前进路东端)至大西门(今中山路新中剧院门前),沿途设立的三个站点为鼓楼站(今前进路与建国路交叉的十字路口)、观音阁(今建国路与东风路交叉十字口一带)、东大街(今天山百货大楼门前)。    当时开通的几辆公共汽车,全是从前苏联引进的老式客车,沿途所经过的街道路面,是由石子和沙子铺成。由于车辆老旧,故障频繁,经常在路上抛锚,再加之汽油、汽车配件等物品的缺乏,早期的公交汽车在市内艰难运营了一年多之后,于1940年秋天停止了经营。市区的交通业仍由六根棍马车代替了。   时代的步伐,总是在不断更新、尝试中前行,一切都是从无到有,从生疏到成熟。1946年4月,乌鲁木齐市又开始试办市区公共汽车,并于同年10月投入运营。这次开通的只有一条线路,从建新门(今北门花园一带)直达新疆学院,中途没有其他站点,所使用的车辆仍然是前苏联16座旧客车。可是,由于当时疏忽管理,道路质量差,开通运营不久,汽车挡凤玻璃便多处被打碎,当时因无处及时更换玻璃,车内整日尘土飞扬,再加上票价昂贵,天气寒冷,逐渐便失去了乘客,从而不得不终止运营。   在经历了两次失败后,1953年,新疆解放后的第三年,乌鲁木齐市再次向公交行业挺进,当年就开辟了城市公共汽车站。这一次终于获得了成功,并在以后的发展中飞速猛进。到1965年,乌鲁木齐市已正式成立了公共汽车公司,开辟了营运线路15条,拥有公交汽车118辆。      “文革”公交车“美丽冻人”       对于在文革时期的发展变化,乌鲁木齐市的许多市民都不再感到陌生。如今仍工作在一线的老司机师傅们更是记忆犹新。据现今公交六分公司张玉恒队长、李新民师傅介绍,那时候,公交公司下属有两个管理机构:公交一场、公交二场。所投放的车辆全是从北京、上海购置来的新款车型,前苏联的老式客车已全部被社会淘汰。    上世纪70年代初期国产的新款客车,与现在的空调车、天然汽车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当时的运营车辆,开关车门全是由手工操作,乘务员手拿摇铃,用维、汉两种语言报站名,待乘客上下车完毕后,“叮铃铃”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