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校园青春片怀旧文化解析
校园青春片怀旧文化解析 摘 要:2013年以来,内地中小成本的校园青春电影多次成为年度高票房中的黑马。屡见不鲜的校园青春题材成为众多电影制作者前赴后继的选择。但其艺术性和文化性却常遭诟病。本文主要分析这些获得高票房青春片的怀旧文化,并对校园青春电影创作中的不足给出建议
关键词:校园青春电影;怀旧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1
青春片在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电影界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美国电影理论家路易斯贾内梯在《认识电影》中将青春片定义为“过渡期喜剧片”,他指出,由于当前美国电影观众的75%都是年轻人,所以此类影片直接迎合了这些年轻影迷的爱好。他所谓的“过渡期”是指青年人摆脱懵懂与青涩,开始接纳成人世界游戏规则的社会化过程,而青春片就是反映这一成长过程的影片
从2013年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开始,同类题材的电影上映数量蔚为大观,这些电影中无一例外地都透露着怀旧气息
一
由于校园青春电影叙述的主人公大多成长于90年代,所以在拍摄其校园生活时自然免不了对九十年代校园生活场景和重大历史事件的重新建构。《致青春》?_篇,校园迎新、社团活动、海魂衫、回力鞋、64中分头、铝饭盒、宿舍公共电话等;《匆匆那年》里女生齐耳的短发、白衬衫、旱冰场、经典流行歌曲……这些逼真的校园空间和物件,营造除了浓厚的怀旧氛围。《同桌的你》则是在电影中嵌入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中国加入WTO、911事件、非典等历史事件一一作为时代背景,激起观众内心记忆碎片式的怀旧情绪
怀旧(nostalgia),是现代人的一种无家可归的主观体验,一种在精神上重返家园(自然、自由、童年、过去等)的感受。[1]美国学者斯维特兰纳“向后看”,感慨现实生活的不如意,通过对依然消逝的“黄金岁月”的怀想而找到安慰、寻求心理上的安全保护,以化解内心(如本能与道德之间)或外界(如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冲突。其三,怀旧的本质是审美。怀旧是“个人与自己的想象的浪漫纠葛”。[2]
现今的校园青春电影总是密布了怀旧的气息,根据上述斯维特兰纳“祖国的花朵”的80后、90后,当他们离开父母的保护伞和学校的象牙塔,步入社会时,也携带着自身的迷茫与困惑。无忧无虑的童年和现时的社会压力形成鲜明的对比,追忆曾经集体式的美好成长轨迹就成为他们宣泄的出口和喘息的空间。在一个生活节奏和历史变迁节奏加速的时代里,怀旧不可避免地就以某种防卫机制的面目再现
现存的压力引发了弗洛伊德所阐述的关于人们心中“自我防御机制”的启动,给人们带来暂时的“安全感”,以缓解社会文化困境所引发的焦虑,。校园青春电影此时编造的怀旧“白日梦”,恰恰疗救了青年人的心灵
然而正如博伊姆所认为的,怀旧涉及了人类意识的虚拟现实,这种带有空想的因素“引诱我们为了情感的羁绊而放弃批判性思维。怀旧的危险在于它倾向于混淆实际的家园和想像中的家园。在极端的个案中,可能制造出一个幻觉的家园……创造性的怀旧揭示了时代的幻想,而未来正是在这些幻想和潜力中诞生的。我们怀旧,怀念的不是过去所存在的方式,而是过去可能存在的那种方式。我们力求在未来实现的,就是这类的过去的完美。”[3]一个人怎么能够怀念自己从来没有切身经历过的一切?这个怀念是从电影中得来的,他梦想依靠最后的归属感来修补怀念之情。怀念虽令人着魔,但也只能是暂时地忘却了或者模糊了自己实际的过去
二
新新媒介为校园青春电影的市场营销提供了免费的宣传方式,话题的制造能吸引更多只是为消遣而非艺术享受的观众消的费。把握住观众的怀旧情绪固然重要,但情绪反复地稀释终将变淡
无论是二十世纪初被认为是“人生之王”还是新世纪以来被喻为“祖国的花朵”的青年人,都不应该沉浸在自己构想的私人世界里,成长中的青春主体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不应只停留在杂乱无章、支离破碎的印象和日常生活的感受上。青年人应通过自我的实践和反思获得某种人生感悟,更应该胸怀天下,而不是一味得逃避和沉溺。至少电影在价值观的宣扬上不应该选择这样的立场
注释:
[1]赵静蓉, 怀旧:一种永远的文化乡愁[M].商务印书馆,2009:序言2,25,53.
[2]斯维特兰纳[M].译林出版社,杨德友译,2010:导言2.
[3]斯维特兰纳[M].译林出版社,杨德友译,2010:95.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