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获奖研究报告-制作无马达动力小车(吴可)精要.doc

范文、获奖研究报告-制作无马达动力小车(吴可)精要.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范文、获奖研究报告-制作无马达动力小车(吴可)精要

制作无马达动力小车 福田区百花小学 五(4)班 吴 可 指导老师 莫桂凤 盼望已久的一年一度的科技节终于来到了。我们五年级的比赛项目是制作“无马达动力小车”。我先给我的小车起个名字,还是使用我三年级制作的无动力小车的名字吧,“火箭飞车”,响亮吧。不过,要怎么做才好呢? 构思及材料准备 构思 采用什么动力的小车呢?开始我罗列了各种动力的方案:利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为动力,比如气球;用金属弹性为动力,比如卷尺、发条;用物体的重量为动力,比如水车等;利用弹性作动力的,比如橡皮筋。橡皮筋动力是最普遍和技术最成熟的,我原本不打算采用,我觉得用重力做动力更别出心裁,但是参考了比赛规则,靠出奇制胜估计是没有胜算的,因为每种动力形式的出现才在成绩上加5米,对班级的总成绩贡献不大,所以我决定放弃了这种方式,为了保险起见,我决定还是采用传统的橡皮筋做动力。不过等比赛结束了我还是要挑战一下重力小车的(2)将车轴套安装上后,用医用胶带缠在两端,防止脱落。 (图2) 2、制作车轮 (1)把4个易拉罐用裁纸刀割下罐底,再用剪刀修剪罐底,留约0.5厘米的长度,此为车轮。(图3) (图3) (2)用尺子先在四个车轮上量出中心位置,用红笔做上记号,然后用钉子在记号上打孔,大小以刚好插入图钉为准。(图4) (图4) (3)把木条用裁纸刀削出一个和不锈钢管差不多的圆形,将木条涂502胶放入不锈钢管子里,注意木条要与不锈钢管口保持平行。将两个轴的两端用尺子量取轴的中心位置,用铅笔画出中心点记号。 (4)取一个轮子从中心位置用图钉钉在轴内木条的中心,不过我可没有这么大的劲,只有叫爸爸帮忙了。然后用另一端穿过车体的轴套,将另一个轮子采用相同的方法固定在轴上,安装好的轮子用尺子量好平行,用502胶滴入图钉缝隙,粘牢轮子。(图5) (图5) 最后是要美化一下我的“火箭飞车”,我用泡沫给它安了一个像飞机一样的尾巴,很漂亮哟。 三、安装动力 (1)、找一根直径和螺旋桨插口相当的竹竿,用小刀截成30厘米,然后将一端用小刀削成长方形,然后插入螺旋桨的插口(注意边削边试,防止削过了)。(图6) (图6) (2)把泡沫用裁纸刀削成侧面为2厘米边长的正方形,长度和竹竿一样。将竹竿当尺子在泡沫中间用裁纸刀切深度0.5厘米的槽,用铁丝将槽中的泡沫挑出来,然后将竹竿嵌入泡沫内。(图7) (3)将一根10厘米长的细铁丝一端弯成S型,插入竹竿的尾端。把橡皮筋套入钥匙环内。橡皮筋一端套到螺旋桨的挂钩上,另一端的钥匙环挂到尾端的挂钩上。 (图7) (3)在车身找好中间部位,用双面胶将螺旋桨粘贴在上面,为了防止脱落,再用医用胶布缠一圈进行固定,这下肯定不会掉下来了。(图8) (图8) 四、试验阶段 小车做好了,先在家里试一下,将橡皮筋收紧放开,结果只走了几米,这种结果可不是我想要的,虽然它一直走的是直线。我想是不是我绕橡皮筋的圈数不够,刚才只有五十圈,先再绕一百圈试试。果然,距离增加了一倍还不止,家里已经不能满足小车了,我决定到体育馆去试试。 体育馆前的开阔地很大,我这次把橡皮筋绕到了400圈,橡皮筋变得很臃肿,无法再绕下去了。放下小车,小车向前跑去,结果只跑到15米左右就停下来了,动力消耗完了,这和我的想象有很大差距,我认为应该至少可以跑30米以上。我又试了3次,分别是16米、18米、14米。从这几次的长度看,每次都不一样,但是都差不太多,这种差异应该是我在放小车时螺旋桨已经开始旋转了,所以有一次就特别短,我握紧螺旋桨放到地面那次就跑到了18米,不过也付出了被螺旋桨打到的代价。 总的来说这次试验虽然没有我预期的效果,不过还是能比较好的跑了起来,而且,我最担心的跑偏问题也没有出现,这也许是事先将问题估计到了,在制作的过程就特别注意吧。但是,我认为还是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五、改善阶段 回家后,我先找一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序号 问题 分析原因 1 绕橡皮筋费时费力,需要很长时间,绕一次要8分钟,而且手不能离开,否则螺旋桨就会转起来,就前功尽弃了,也不安全。 从螺旋桨处绕橡皮筋,转动的圆圈较大,不易操控, 2 几次试验距离不同。 螺旋桨没有固定,在跑之前就开始旋转。 3 橡皮筋绕400圈就比较困难。 竹竿较短,橡皮筋绕动空间有限。 4 尾部固定橡皮筋的挂钩在皮筋绕紧后容易打滑旋转 挂钩是直接插在竹竿里的,都是圆形,无法卡住竹竿。 5 橡皮筋粘在一起,影响弹力。 橡皮筋的特性,压力大时容易粘在一起。 问题找到了,接下来就一条一条的改善: 问题一,在螺旋桨处绕橡皮筋问题多,能不能从另一端绕呢?这就需要将固定挂钩改为活动挂钩,同时,还需要一个摇柄。这时我突然想起来我去延安旅游看到的以前的水井使用的辘轳,就是用一个摇柄。我

文档评论(0)

666314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