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带下病-培训课件.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西医结合 治疗阴道炎(带下病) 一、前 言 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不虚”。古人早已认识到身体健康不容易得病,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病原体即可乘虚而入,引发炎症病变。 二、分 类 外阴炎——前庭大腺炎、外阴溃疡 阴道炎——滴虫性、霉菌性、淋菌性、老年性、非特异性 慢性宫颈炎 盆腔炎——急性、慢性 生殖器结核 三、阴道炎 1、滴虫性阴道炎 ①、病因:阴道毛滴虫引起;月经期后阴道PH下降,容易发病,可通过性传播或浴池、浴盆、泳池、坐便器等间接传染。 ②、症状:白带增多,外阴瘙痒或有灼痛感;白带为灰黄色泡沫状,质稀薄,味腥臭,阴道分泌物镜检查到滴虫可确诊。 1、滴虫性阴道炎 ③、治疗: A、外用药:酸性溶液或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后,灭滴灵塞阴道内 B、内服药:灭滴灵口服(孕妇禁用) ④、注意事项 A、治疗期间避免性生活及妊娠,注意个人卫生; B、性伴侣感染者需同治; C、疗后连续于经后复查三个月,滴虫均阴性方为治愈。 2、霉菌性阴道炎 ①、病因:白色念珠菌引起,多见于孕妇、糖尿病人及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者。 ②、症状:白带增多与外阴瘙痒为突出症状,带下水样或脓性,典型者为凝乳块样白带。分泌物镜检见白色念珠菌丝和牙孢可确诊。 2、霉菌性阴道炎 ③、防治: A、治疗糖尿病,及时停用广谱抗生素、激素; B、外治:先用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阴道,后用制霉菌素片1~2片塞入阴道深部或制霉素阴道栓1枚,塞阴道内,计14天,达克宁外涂,日2次。 C、内治:伊曲康唑200mg,1日2次,口服,共1日,或氟康唑150mg, 顿服。 ④注意事项:同滴虫性阴道炎,孕妇感染者需局部治疗。 3、淋菌性阴道炎(淋病) ①、病因:主要为淋病双球菌通过性接触传播,淋病延误诊治可致不孕、不育及失明。 ②、症状:脓性白带,幼女可见外阴、肛周皮肤粘膜红肿,阴道溢脓。 涂片或培养查见革兰氏阴性双球菌可确诊。 3、淋菌性阴道炎(淋病) ③、治疗: 头孢曲松500mg,一次性肌注(儿童减半)或 大观霉素2g(宫颈炎4g),一次性肌注或 氧氟沙星400mg,一次性口服(孕妇忌用)或 头孢噻肟1g,一次性肌注。 若考虑同时伴有衣原体、支原体感染,应用多西环素100mg,一天二次口服,计10日(孕妇忌用)或阿奇霉素1g,一次性口服。治疗后一周复查。 4、老年性阴道炎 ①、病因: 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低落,阴道酸性降低,局部抵抗力减弱,使致病菌易于繁殖而引起。 ②、症状: 带下增多,黄色水样或脓性,常混有少量血液,或有阴道烧灼感;根据年龄及临床表现, 在排除其他阴道炎症时可诊断;如阴道分泌物为血性,应注意与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相鉴别。 4、老年性阴道炎 ③、治疗 局部用0.5%醋酸溶液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阴道,擦干后用克林霉素甲硝唑擦剂涂擦。久治不愈者,可同时服用0.25~0.5乙稀雌酚一日1次计10次,或 倍美力1/2片,每日一次,计10次。 5、非特异性阴道炎 ①、病因:习惯将不能以特殊病原体加以解释的阴道炎和异常阴道排液称为非特异性阴道炎。常见于产后、流产后,肿瘤坏死、盆腔炎和异物感染。 ②、症状:带下增多,呈脓性或浆液性或有恶臭。分泌物化验可见大量脓球和一般化脓菌。 ③治疗 首先针对病因治疗,外治法同老年性阴道炎。 四、中医治疗带下病 1、生理病理 正常带下为肾气充盛,脾气健运,由任、带所约束而润泽于阴户的一种无色无味质粘的阴液,其量不多,正如王孟英所谓:“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 1、生理病理 带下病首见于《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古代带下病有两种:广义带下病,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即将裙带以下妇产科疾病称为带下病;狭义带下病,隋代《诸病源候论》始有记载,即将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味异常或伴有全身、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 2、病 机 主要由于湿邪影响任、带,以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所致。 湿邪:外湿:外感之湿邪。 内湿:脾虚失运,或肾虚失固,为内生之湿。 脾虚:各种因素损伤脾运,湿注下焦,伤及任带; ②、肾虚:肾气受损,封藏失职或阴虚失守,任带不固; ③、湿热(毒): 摄生不洁或手术损伤,湿邪乘虚,蕴而化热,伤及任带或肝经湿热下注,损伤血络。 3、诊断要点 带下带多,或色、质、味异常,或伴全身症状者可诊为本病, 五色带下,如脓如血,奇臭难闻,当防癌变。 4、辨证论治 ①、脾虚 A、症候:带下色白或淡黄,伴头晕面色苍白 ,神疲纳呆,舌淡苔白脉缓弱。 B、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C、方药:完带汤加减。 2、肾 虚 肾阳虚 A、症候:带下清冷,量多质稀,腰酸腹冷,尿频便溏,舌淡苔白,脉沉迟。 B、治法:温肾培元,固涩止带。 C、方药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