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锷:回到生活的状态.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朱锷:回到生活的状态 Text Size: A A A 作者: 第一财经日报 来源:新浪财经 编辑/me.writer 曾经,每天走一两个小时的路程,从东三环附近的家出发,绕亮马河、穿使馆区,到位于三里屯village附近的设计所上班,是设计师朱锷喜欢的一种生活,行走中,身心悠然自得,沿途见闻记得或是忘记,都是一种很私心的享受。 三里屯酒吧街改建之时,朱锷的设计师事务所负责新建项目village的几大主体建筑的外立面设计。由日本设计师隈研吾设计的“瑜舍”,朱锷给它穿上群青、苹果绿的外衣,在冬天萧瑟的街道旁,青青“瑜舍”给视觉灌入一抹生机。 朱锷强调建筑与生活、季节、时代的关系,强调文化在时间维度上的延续性。2001年,在日本居住了10年的朱锷回到北京,他试图回到母语的状态,回到熟悉的生活里。近期,朱锷设计工作室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合作推出的“edge设计馆”系列丛书,田中一光的《设计的觉醒》、隈研吾《新都市论》、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等图书,摒弃了夺人眼球的图形与画面,同时绕过抽象的设计理论,越出设计师人群的边界,成为城市人群重新思考城市、空间、文化与个体存在话题的读本。 朱锷认为,“设计师的工作就是要把被现代文化切碎的心身合成圆融的状态,纵向要与传统接通,横向又要与诸多现代的文化相连。好比小说完成宏大的叙事,而中间尚有一些语言的空白点,需要诗歌来填补,设计之于现代人就是诗歌。”   而在他看来,理想城市的范例应是香港:一方面是东、西方潮流的汇聚地,一方面在其摩天高楼之下,又为市民生活保留了空间,街巷深处是大大小小的杂货铺、香料铺、大排档和小食馆。而北京“三里屯village”和“华贸”是朱锷中意的两个去处,“三里屯village”杂糅的文化、各色人等混杂的面貌——身份被抹去、界限被消除,而迷宫一样的建筑群是他的最爱,“走在其中,墙壁那么高,深深窄窄的小路不知通向哪个去处,这就是‘胡同文化’在这一时代的形式。”      Q:你会如何描述今天中国城市人群的居住与生活状态?   朱锷:我们现在的居住状态像鸽子,9点钟放出去了,晚上又飞回来了。我想,对人的生活状态影响最大的是居住状态,但我常常感到我居住的不是房子,而是一个居住面积。我们说我们买了房,但仍然感觉是租的房,只不过租期长了。   小到一个房子,大到一条街道、一个社区,你如果无法与之产生认同,没有感觉到那是你自己的,就很难产生发自内心的维护的需要和行动。谈论城市生活形态,谈论居住文化,产权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但很少有人谈论。 这种“不属于你的”居住状态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农村的反映更明显:一个农户得到拆迁补偿,住到4层楼的新房子里,你看他的居住状态变好了吗?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居住状态的问题。城市要进步,还是要居住在其中的人心智的觉醒。   Q::居住空间的形态,改变了我们的人际关系与生活面貌,城市人需要一些开放的公共空间进行交流,北京这几年形成了几个城市群落——“798”、二环以内的胡同区域。在你看来,政府主导或商业开发,与群众的自发行为,对形成这些群落有什么不同意义?   朱锷:我想影响城市群落形成的更有力的因素是自发性。当年的“798”,之所以形成这个群落,是艺术家看到那里的房租便宜,本意是到那里租大的空间建立自己的工作室、画室,创作、生活。但废弃的厂房如果再使用的话,需要投资维修,当时是艺术家自己来掏的腰包。后来大家看到这个地方原来还可以有钱赚,政府对艺术家聚集区的态度也变了。 我在北京看“798”和在东京看“798”的感受不同,在北京离得近,我看到它每一个时段的状态,在东京看,时间段的概念被抹去了,作为整体的“798”让我想到“自主采摘园”——这是一个概念产业。 国外也有很多艺术家聚居区,但没有我们这里那么功利,还保持了一部分让艺术家能够自然地生活的状态。   Q:你很喜欢窜胡同,如何评价今天的“胡同文化”群落?   朱锷:我很喜欢去发现藏在胡同里的好吃的、好玩的,胡同就像迷宫,你不知道下一个路口通向哪里。 但今天“胡同文化”不再是个“文化词汇”,而是一个“商业词汇”,住在胡同里的很多不是本地人,出现在商业背景中的胡同生活已非货品本身,而是买一件东西给你包上的那层包装纸。   Q:中国城市的活力吸引了很多设计师,但这中间也存在一些问题,城市群落变化太快,很多区域的生活氛围、文化传统还没形成就被打乱。另外,商业化,或其他功利性目的也消解了某一空间中的生活气息。你如何评价这样一种现实?   朱锷:在欧洲,一个官员的在任与离开,对城市的规划没有太大影响。你去威尼斯,不论你哪次去一条街永远在维修,他们在维护他们的街道、生活的空间,而我们没有做维护。

文档评论(0)

xDpBSTopz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