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世界最前排及宇宙对话.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站在世界最前排及宇宙对话

站在世界最前排及宇宙对话   今年2月8日晚,央视“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颁奖晚会上,我国量子通讯科研带头人、47岁的浙江东阳籍科学家潘建伟从少先队员手中接过奖杯。评委会给予了潘建伟极高的评价:嗅每一片落叶的味道,对世界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只是和科学纠缠,保持与名利的距离,站在世界的最前排与宇宙对话,以先贤的名义,做前无古人的事业 博士之乡走出的科学家 1970年3月潘建伟出生在东阳市马宅镇,东阳素有“兴学重教、勤耕苦读”的传统,是远近闻名的“教育之乡”“博士之乡”。早在1989年,东阳就被《人民日报》誉为“百名博士汇一市、千位教授同故乡”,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都是东阳人 潘建伟的父亲潘孟迪当过兵,参加过抗美援朝。母亲张香姣则是当地学校的数学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老两口一直比较开明。潘孟迪说,自己在儿子小时候经常在外头忙工作,家里的事包括孩子上学,更多的是妻子在管 在张香姣眼里,潘建伟从小就是个“捣蛋鬼”,男孩爱干的事儿一件不落,“建伟小时候喜欢挖野菜、钓鱼、游泳,也是个爱玩的孩子。” 上小学的时候,张香姣曾被儿子的班主任抱怨,潘建伟太吵了,上课不专心。急性子的张香姣气坏了,潘建伟却说:“老师说的我都懂。”有些惊喜的张香姣依旧劝说儿子:“妈妈是老师,最不喜欢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你懂了,也不能影响其他同学。” 潘建伟从小就酷爱数理化,张香姣退休前是数学老师,但她没有正式给潘建伟上过课。“建伟小时候常生病,请假在家时,我偶尔会给他补补课。小时候他记性很好,《封神榜》看一遍就全记住了,还讲给他爸爸听。”张香姣回忆 不过,潘建伟的学生时代并非一帆风顺。上初中后,潘建伟一家搬到了县城,他才发现自己在农村小学学的语文基础很差,英语根本就没有学过。“初中后才第一次写作文,结果班主任老师只给了40分,当时我是班长,觉得很羞愧。”不过,不服输的潘建伟没气馁,而是悄悄使劲。为了把英语学好,他不但向老师请教,还主动把同学约到家里来请教,进步非常快。凭着坚韧的意志,潘建伟一路迎头追赶,17岁那年考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科学是美”,这是潘建伟科研道路上前行的不竭动力。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潘建伟说,自己在初高中的学习和生活中,对科学倾注了巨大的热情,享受着在科学的海洋中徜徉的过程。潘建伟总结道:“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对于科学的求知欲望,引导我走上了科学之路。” 量子科学绝非“高高在上” 去年8月16日,潘建伟带领的科研团队成功发射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并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这意味着量子保密通信进入新纪元,也标志着我国量子通信技术引领了世界水平 去年底,潘建伟院士和同事陆朝阳、陈宇翱等在量子信息科研领域再获重大突破,他们通过两种不同的方法制备综合性能更优的纠缠光子源,首次成功实现“十光子纠缠”,再次刷新光子纠缠态制备的世界纪录 “感动中国”颁奖现场,主持人白岩松向潘建伟抛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我跟很多中国人可能都知道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可真不知道量子。”他现场要求潘建伟,不用专业术语,给观众科普一下量子到底是什么? 潘建伟用一个小例子巧妙作答:比如说我们这里有一个15瓦电灯泡,每秒钟都会发射出万万亿个小颗粒,这种小颗粒就叫做量子。我们平时上网都用光通讯传递信息,这时有窃听者悄悄拿走一点能量,就知道我们在说什么。但是,在量子传输信息的过程中,如果被人偷走,信息就没有了,那我们就知道被窃听了 例子虽然简单,但从提出量子卫星的设想到“墨子”号升空,其实潘建伟已准备了十多年。2003年,在大多数同行仍致力于在实验室实现量子通信时,潘建伟就想到利用卫星真正实现远距离量子通信。2004年底,潘建伟团队在地面实验中验证,量子状态在穿越整个竖直大气层后还能够很好存活,证实了星地量子通信的可能性。2007年开始,潘建伟与中科院其他一些力量合作,做更多的地面验证。2010年,他们论证了发射量子卫星的可行性;2011年中科院正式立项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专项。5年后,卫星研制成功 潘建伟早前接受采访时就表示,“除了在国防、政务和金融领域通信安全的应用,我们希望通过5到10年的努力,在我国形成天地一体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和完整的量子通信产业链,未来在我们的手机上及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应用。” 如此看来,在可预见的将来,量子科技的应用完全有可能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每个人的通信安全的“金钟罩”、“铁布衫” 感动中国的不仅是他的科研成就 潘建伟长期从事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学基础问题检验等方面的研究,对量子通信等研究有创新性贡献,是该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他的有关实现量子隐形传态的研究成果入选美国《科学》杂志“年度十大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