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前言-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前言-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doi:10.6043/j.issn.0438-0479.201603050 Co(0001)表面氧物种及与CO的作用 王丹丹, 陈明树*, 万惠霖 (厦门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醇醚酯化工清洁生产国家工程实验室,福建 厦门361005) 摘要:通过高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HREELS)、俄歇电子能谱(AES)、低能电子衍射(LEED)等表征手段,考察室温条件下Co(0001)表面O2的吸附、活化及与CO的相互作用. 室温下少量O2的吸附出现位于69.9 meV的能量损失峰、可归属为表面化学吸附氧物种,随着曝露O2量的增加,出现位于56.6 meV的能量损失峰对应于近表面区域氧物种.通过升温闪退及与CO相互作用考察,表明近表面区域氧物种较为不稳定. 室温下,表面吸附的CO可以被表面吸附氧氧化,而表面氧物种则需要在较高温度下才能被CO还原除去. 关键词:Co(0001);高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化学吸附氧;表面氧物种;CoOx/Co(0001) 中图分类号:O 643 文献标志码:A 过渡金属氧化物作为多相催化剂中的活性组分被广泛研究[1-2],而多相催化剂本身结构复杂,直接研究其结构与性能的构效关系较为困难.模型催化研究通过选取结构规整、活性位均一的表面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超高真空技术,可以将构效关系很好的结合[3].小分子在单晶表面的吸附已被广泛研究很多年,特别是O2在过渡金属单晶表面吸附活化的过程[4-5],由化学吸附态到晶格氧的转变,对深入理解反应机理尤为重要. 金属钴及其氧化物(CoO及Co3O4)是典型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具有独特的电、磁、催化等特性,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多相催化中,通过合理调控钴氧化物的尺寸,形貌或暴露晶面,可以有效提高其催化活性和寿命.如典型的钴基催化剂,在FT合成中可以将合成气(CO+H2)转换成清洁的高链烷烃碳氢燃料[6];甲烷和二氧化碳重整制备合成气(CH4+CO2→2CO+2H2)[7];甲烷部分氧化(partical oxidation of methane, POM)制备[2] 等.但催化剂表面氧物种的研究,目前尚不明确.早期对金属钴的不同晶面的Co-O相互作用进行过研究,包括六方hcp[8-9]、面心立方fcc面[10]的考察,同时不同基底上钴氧化物薄膜的生长也有过研究[11].但是,通过高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HREELS)对表面氧物种变化过程及其与CO相互作用变化过程考察的研究较少. 本文综合利用HREELS、俄歇电子能谱(AES)、低能电子衍射(LEED)等表征手段,考察了室温下不同量氧在金属Co表面吸附时表面氧物种的变化. 同时考察了金属Co表面氧化物的生长条件以及与CO的作用. 1 实验在超高真空优于2.6×10-7 Pa的条件下完成,真空腔体配有HREELS(LK5000)、AES、LEED、离子枪(ion gun).HREELS是考察表面吸附原子、分子的振动特性、吸附位和吸附状态很具特征的谱学仪器.HREELS电子束入射能量为7.254 eV,分辨率为2.5 meV. Co(0001)单晶通过钽丝固定在四维(XYZ和θ)的自制样品架上,采用电流直接加热的方式加热,通过C-型热电偶(5%Re/95%W~26Re/74%W)测温.表面清洁采用Ar+溅射(pAr=1.3×10-4 Pa, 离子束能量(beam energy)=1.3 keV,发射电流(emission current)=20 mA)和随后的623 K真空退火0.5 h的多次重复.由于温度在700 K左右时钴会发生由hcp转变为fcc的相变[12],所以实验中退火温度控制在略低于630 K.重复清洁直至表面杂质含量低于AES检测限,同时LEED呈现清晰(1×1)衍射点.所用O2, H2, CO等气体均为香港特殊气体有限公司产品,纯度99.999 %. 实验结果与讨论 2.1 Co-O相互作用 室温条件下,O2在Co(0001)表面吸附时解离成原子氧[13],暴露量为5 L时(见图1),出现位于69.9 meV的能量损失峰,可归属为表面化学吸附氧或表面CoO物种.随着曝露氧量的增加,69.9 meV的能量损失峰强度增强,同时出现位于56.6 meV的能量损失峰,整个吸附的过程中,峰位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但强度都在增强,至200 L以后趋于稳定. 通过AES对表面氧吸附量的考察也发现,曝露氧量在0~200 L的范围内O(KLL)/Co(LMM) (此处KLL、LMM分别指电子束将某原子K层电子激发为自由电子,L层电子跃迁到K层,释放的能量又将L层的另一个电子激发为俄歇电子,这个俄歇电子就称为KLL俄歇电子。同样,LMM俄歇电子是L层电子

文档评论(0)

170****057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