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时间分布 湖北省2010-2012年符合SFTS监测病例定义的疑似和确诊病例月分布 人群分布 地形分布特征 共发现发热且血小板和白细胞同时减少的病例301人,其中丘陵地区166人,平原地区135人。比较发现住院病例中发热且血小板和白细胞同时降低的病例地形分布无统计学差异(χ2=1.50,P=0.22) 比较住院发热病例中符合SFTS病例定义的地形分布有统计学差异(χ2=122.08,P=000) 流行病学结论 明确了湖北流行一种新发传染病SFTS。 该病以发热伴血小板和白细胞降低为主要特征,病程中位数15天,病死率约11%。 与蜱接触,尤其是接触牛蜱是感染危险因素之一,可通过血液接触发生人传人。 监测显示5-7月高发,4-10月流行,散发为主,农民发病多; 监测系统评估该病报告率6%,病例定义中流行病学史可能导致报告病例的地区差异,医务人员SFTS培训需要加强。 家畜SFTSV感染率较高,健康人群存在隐性感染。 三、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1. 关于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目前,从蜱、牛、羊等动物体内检测到针对SFTS病毒的核酸或抗体,但它们作为媒介或宿主的依据不足,传染源与传播途径还是不太清楚。 中国CDC从羊血清中分离到SFTSV,江苏CDC也从患者饲养的犬脏器(脾)分离到该病毒,但对这些动物在人类该病发生中的作用仍不明了。 进一步强化对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尤其是针对可能的感染来源的调查,以明确SFTS感染的危险因素和传播途径。 * 2. 关于人粒细胞无形体或其它病原体 目前在所有报告至中国CDC的疑似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中,有39.2%(168/429)得到实验室确认,大部分病例并没有实验室证据支持。 之前曾认为该类疾病是由人粒细胞无形体所致,但我们对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实验室检测阴性的病例急性期标本,同样未能检测到针对人粒细胞无形体的DNA核酸 是否有其它病原体的存在导致类似疾病的发生,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 * 谢 谢(Thanks) 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流行病学研究 邱德志 襄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 2014年4月22日 一、病原学研究 疾病概述--流行病学 确诊病例来自河南、湖北、山东、安徽、辽宁、江苏(6省),其它省份是否有病例? 山地和丘陵地带的农村地区的中老年农民 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和高峰:3-11月,高峰为4-6月,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符合自然医源性疾病的特点。 病例散发,没有发现病例之间有流行病学联系 * 地区分布-2010年SFTS病例分布(6省) 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辽宁 背景-湖北省 近年来,我省咸宁、黄冈、随州等地,陆续发现了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感染性病例,部分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 2005 年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大幕乡首次发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感染性病例,这些病例均有发热伴白细胞及血小板降低,先后共发病6例,病死1例。湖北省疾控中心、中国疾控中心等实验室开展多种可能引起疾病的病原体进行了排查检测: 包括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热、流行性感冒、钩端螺旋体、伤寒、病毒性肝炎类、马尔堡、拉沙热、埃博拉和立夫特谷热以及病毒性出血热等24种(属)病毒的血清抗体、病毒核酸及病原学检测,所有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最终仍未能检出致病病原体。 省卫生厅召集协和、同济、人民和中南医院传染科主任和湖北省疾控中心专家会诊,认为是一种不明原因的病毒性传染性疾病。 此后,我国的河南、山东和江苏也相继发现此类病例,临床使用多西环素可以使部分病例缓解病情,其临床症状类似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但均无实验室证据支持,因此均以“疑似无形体病”在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为确定该类患者的致病原因,2007年以来,中国疾控中心在对湖北、河南、江苏、浙江等地所报告的高度散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进行了人粒细胞无形体感染检测,在大部分病例中也未检测到无形体特异性核酸或抗体。 2009年5月 湖北省疾控中心与中国疾控中心、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医学中心联合开展了其它病原学调查研究。 对10例疑似病例血液标本、白细胞标本采用HL-60、DH28、Vero、Vero E6、L929细胞开展病原分离,对该批标本与细胞培养采用PCR检测无形体与出血热病毒特异性核酸。结果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或出血热病毒等特异性核酸均为阴性。 临床诊断治疗和疾病的预防控制等方面仍存在很多疑问 病原学尚未完全明确,初步分离的新病原是否为致病病原体,需要经过实验室多种检测方法进一步确认。而新病原学检测标准方法尚未建立。 此类新发疫情性质尚未明确,流行病学特征不明确,流行病学规律不清楚。一是这类病例是否是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