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针灸发展史
中医针灸发展史
针灸医学起源于我国远古时期。古代原始社会的人类,由于居住
在山洞,地处阴暗潮湿,加上与野兽搏 斗,故多发生风湿和创伤。当
身体某处有了痛楚时,除祈祷鬼神外,很自然地会用物去揉按、捶击
以减轻痛苦,或用一种楔状石块叩击身体某部,或放出一些血液使疗
效更为显著,从而创造了以砭石为工具的医疗方法,这就是针刺的萌
芽。《山海经》记载有“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箴。”这是远古
人类以砭石代针治病的佐证。
1963 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多伦旗头道洼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 1
根磨削的石革,据鉴定为针刺的原始工具。《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记
载:“东方之域,天地之所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而嗜
咸……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说明了
砭石治病与当时人类所处的环境和历史 条件是分不开的。随着人类智
慧和社会生产工艺的不断发展,针具由石针、骨针逐步发展成青铜针、
铁针、金针、银针,直至现代的不锈钢针。
当人类知道用火以后,发现身体某一部位发生病痛时,受到火的
烘烤会感到舒适或缓解,故认识到灸熨可以用于治疗,继而从各种树
枝施灸发展为艾灸。《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记载:“北方者,天地所
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
病,其治宜灸芮。故灸芮者,亦从北方来。”说明灸法的发明与寒冷
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此外,拔罐法亦起源于原始社会。初时是利用兽角做成的饮具,
借燃火的热力,排除其中空气,使其吸 附在皮肤表面来治病,故古代
称之为“角法”。
针灸学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近年来在甘肃、宁
夏、河南马迹山、淮阳、禹县、以及江苏镇江等地,均发现了夏商时
期骨制、铜制的医疗针具,反映了早期针灸医学面貌的一个侧面。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我国由奴隶社会迈进到封建社会。随
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针刺工具
由砭石、骨针发展到金属针具,特别是灸针的出现更扩大了针灸实践
范围,促进了针灸学术飞跃发展,针灸理论也不断得以升华。据《左
传》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医缓、医和均擅长于针灸。先秦名医扁鹊
(秦越人)在给虢太子治尸厥时,让其弟子子阳取外三阳针刺而使太
子复苏,又令弟子子豹药熨两胁下,而见太子坐起……。证明在先秦
时期针砭、火灸、热熨等均已广泛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为临床实践
的总结和提高以及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1973 年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两种古代关于经脉的著作,
它论述了十一条脉的循行分布、病假表现和灸法治疗。根据其足臂阴
阳的命名特点,称为“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反
映了针灸学核心理论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战国时代开始逐渐成书的
《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以阴阳、五行、脏腑、经
络、精神、气血等为主要内容,从整体观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
要领和防治原则,重点论述了经络、腧穴、针法、灸法等。特别是《灵
枢》又称《针经》,较为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
治疗等,对针灸医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为后世针灸学术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秦、汉、三国时代,经济、文化、卫生方面有了进一步的
发展。大约成书于汉代的《难经》,又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以阐明
《内经》为要旨,其中关于奇经八脉和元气的论述,更补充了《内经》
的不足。同时,还提出了八会穴,并对五腧穴按五行学说作了详细的
解释。这一时期许多著名的医学家都很重视研究针灸,如我国病历记
载的创始者淳于意给甾川王治“厥上为重,头痛身热”时,“刺足阳
明脉,左右各三所” (《史记》)。发明六经辨证的张仲景,在其著作 《伤
寒论》中,不仅在方药方面给后人留下 了许多光辉的典范,而且在针
灸学术上也有许多卓越的见解和贡献。仅《伤寒论·太阳篇》涉及针
灸内容的就有 20 多条,主张针药结合,辨证施治。以外科闻名于世的
华佗亦精于针灸,创立了著名的“华佗平脊穴”。三国时期的曹翕擅
长灸法,著《曹氏灸经》和《十二经明堂偃人图》,可惜失传。
两晋时期,著名的针灸学家皇甫谧深入钻研 《灵枢》、《素问》、《明
堂腧穴针灸治要》,并将这三部书的针灸内容汇而为一,去其重复,择
其精要,撰成《针灸甲乙经》一书,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发展
和确定了 349 个腧穴的位置、主治、操作,介绍了针灸方法、宜忌和
常见病的治疗,是继《内经》之后对针灸医学的又一次总结,是现存
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