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一节 自体瓣膜心内膜炎.pdf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节 自体瓣膜心内膜炎

第一节 自体瓣膜心内膜炎 [病因] 链球菌和葡萄球菌分别占自体瓣膜心内膜炎(native valve endocarditis)病原微生物的65%和25%。急性者,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 菌引起,少数由肺炎球菌、淋球菌、A 族链球菌和流感杆菌等所致。 亚急性者,草绿色链球菌最常见,其次为D 族链球菌(牛链球菌和肠球 菌),表皮葡萄球菌,其他细菌较少见。真菌、立克次体和衣原体为自 体瓣膜心内膜炎的少见致病微生物。 [发病机制] (一)亚急性 至少占据2/3 的病例,发病与以下因素有关 血流动力学因素 亚急性者主要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首先为心脏瓣膜病,尤其是 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其次为先天性心血管病,如室间隔缺损、动脉导 管未闭、法洛四联症和主动脉缩窄。赘生物常位于血流从高压腔经病 变瓣口或先天缺损至低压腔产生高速射流和湍流的下游,如二尖瓣关 闭不全的瓣叶心房面、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瓣叶心室面和室间隔缺损 的间隔右心室侧,可能与这些处于湍流下部位的压力下降内膜灌注减 少,有利于微生物沉积和生长有关。高速射流冲击心脏或大血管内膜 处可致局部损伤,如二尖瓣反流面对的左心房壁、主动脉反流而对的 二尖瓣前叶有关腱索和乳头肌,未闭动脉导管射流面对的肺动脉壁的 内皮损伤,并易于感染。本病在压差小的部位,如房间隔缺损和大室 间隔缺损或血流缓慢时,如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时少见,瓣膜狭窄时 较关闭不个少见。 约 3/4 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有基础心脏病。随着风湿性心脏病 发病率的下降,风湿性瓣膜病的心内膜炎发生率也随之下降。由于超 声心动图诊断技术的普遍应用,主动脉瓣二叶瓣畸形、二尖瓣脱垂和 老年性退行性瓣膜病的诊断率提高,以及风湿性瓣膜病心内膜炎发病 率的下降,近年来,非风湿性瓣膜病的心内膜炎发病率有所升高。 2.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 实验研究证实,当内膜的内皮受损暴露其下结缔组织的胶原纤维 时,血小板在该处聚集,形成血小板微血栓和纤维蛋白沉着,成为结 节样无菌性赘生物,称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是细菌定居瓣膜表 面的重要因素。无菌性赘生物偶见于正常瓣膜,但最常见于湍流区、 瘢痕处(如感染性心内膜炎后)和心外因素所致内膜受损区。 3.短暂性菌血症 各种感染或细菌寄居的皮肤黏膜的创伤(如手术、器械操作等)常导 致暂时性菌血症;口腔组织创伤常致草绿色链球菌菌血症;消化道和 泌尿生殖道创伤和感染常引起肠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菌血症;葡萄球 菌菌血症见于皮肤和远离心脏部位的感染。循环中的细菌如定居在无 菌性赘生物上,感染性心内膜炎即可发生。 4.细菌感染无菌性赘生物 此取决于①发生菌血症之频度和循环中细菌的数量,后者与创伤、 感染严重程度和寄居皮肤黏膜处细菌的数量有关;②细菌黏附于无菌 性赘生物的能力。草绿色链球菌从口腔进入血流的机会频繁,黍占附 性强,因而成为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最常见致病菌;而大肠埃希 杆菌的黏附性差,虽然其菌血症常见,但极少致心内膜炎。 细菌定居后,迅速繁殖,促使血小板进一步聚集和纤维蛋白沉积, 感染性赘生物增大。厚的纤维蛋白层覆盖在赘生物外,阻止吞噬细胞 进入,为其内细菌生存繁殖提供良好的庇护所。 (二)急性 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主要累及正常心瓣膜。病原菌来自皮肤、肌 肉、骨骼或肺等部位的活动性感染灶,循环中细菌量大,细菌毒力强, 具有高度侵袭性和黏附于内膜的能力。主动脉瓣常受累。 [病理] (一)心内感染和局部扩散 ①赘生物呈小疣状结节或菜花状、息肉样,小不足 lmm,大至可 阻塞瓣口。赘生物导致瓣叶破损、穿孔或腱索断裂,引起瓣膜关闭不 全。②感染的局部扩散产生瓣环或心肌脓肿、传导组织破坏、乳头肌 断裂或室间隔穿孔和化脓性心包炎。 (二)赘生物碎片脱落致栓塞 ①动脉栓塞导致组织器官梗死,偶可形成脓肿;②脓毒性栓子栓 塞动脉血管壁的滋养血管引起动脉管壁坏死;或栓塞动脉管腔,细菌 直接破坏动脉壁。上述两种情况均可形成细菌性动脉瘤。 (三)血源性播散 菌血症持续存在,在心外的机体其他部位播种化脓性病灶,形成 迁移性脓肿。 (四)免疫系统激活 持续性菌血症刺激细胞和体液介导的免疫系统,引起:①脾大; ②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