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四讲社会差异与教育不平等.ppt

  1. 1、本文档共9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讲社会差异与教育不平等资料

内容提要 基本问题: 一、“教育机会均等”概念内涵 二、世界范围内教育机会不均的主要社会根源 三、地区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的两大原因 四、我国城乡差异与教育机会失衡 五、经济阶层差异与教育机会反差 六、文化阶层差异与教育机会反差 七、文化阶层差异导致教育机会反差的机制问题 八、我国性别差异总体状况简析 九、高等教育机会均等问题 教育机会均等内涵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1、教育机会均等观念的形成的标志 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采用了《国际人权宣言》提出的两项原则:(1)废除种族歧视; (2)人人具有均等地受教育的权利。 2、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的发展 3、着眼于解决由社会问题所带来的教育机会均等 一、省市区差异与教育机会失衡 现状分析: 区域分类(三类地区:发达、欠发达、不发达地区); 具体表征: ①就学机会享有失衡(入学率,辍学率); ②教育资源享有失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仪器配备达标率,校舍场地达标率,师资学历达标率); 归因分析: ①经济因素(公共投入;家庭投入); ②非经济因素(自然环境;文化传统与教育价值取向); 1998年全国初中在校生辍学率3.23%,达167万人,比1997年上升0.09个百分点;而农村辍学率为4.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97个百分点。有的地方农村辍学率高达10%以上 城镇和农村之间适龄儿童的小学入学率、初中入学率、在校生的比重差距明显。 农村学生辍学、流失率仍然较高,初中生辍学率上升。 由于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现有危房约1300万平方米,集中在中西部农村。 大面积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仍然没有根本解决。 社会总是分为不同层次和等级的 社会分层              社会流动 社会分层:指社会中的人们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序的过程。 社会流动:指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者社会阶级向另外一个社会地位或者社会阶级的变化。 社会身份:    先赋性角色    自致性角色 陆学艺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中将当代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划分为十大社会阶层: 当一个穷人家的孩子,看到的不是“梅花香自苦寒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之类的佳话,每天充斥于眼中的都是“工作要靠富爸爸”、“北大人大不如权大”之类的丑闻时,夜阑人静之时,他们怎么去做梦,他们会做什么样的梦,这个有崛起雄心的大国又做着怎样的梦? 美国社会学家沃纳使用8项19条标准,提出六个阶层论。8项标准即职业;收入;收入来源;文化程度;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政治态度;价值观念等。其中,生活方式包括住什么样的房子、住房的位置、住房数量,闲暇活动方式、体育活动方式、旅行方式、朋友圈、消费状况、穿着、汽车、阅读方式、参加何种社团或俱乐部等12条。 北京某高校2003级不同家庭子女429名学生的高考录取分数,从这个局部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低阶层家庭子女的平均录取分数普遍高于高阶层的子女。总体而言,平均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农民、下岗人员、个体经营者、工人、职员、中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与他们的社会地位大致相反。平均分最低的是高级管理技术人员阶层子女,为571.3分,比农民阶层子女的平均分610.1低38.8分,比下岗失业人员阶层低35分,比工人阶层低26.2分。 首先,高文化阶层子女在争取教育机会方面比低文化阶层表现出更大的积极性 其次,高文化阶层子女比低文化阶层子女更容易实际获得教育机会,这可由不同文化阶层子女升学报考的录取率差异来验证。 性别差异分为性别地位差异 性别角色差异    东汉《女诫》对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做了详细解释。这种以“三从四德”、“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以“男尊女卑”为特征的限制、束缚、歧视、奴役妇女的封建礼教,把女性的人生价值和受教育的目的定位在“相夫教子”上。结果受教育愈多,依附男人、依附丈夫的从属地位就越低,独立人格失去的就愈多 。 1902年颁布了系统的学校制度,仍然没有女子教育的位置。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浪潮掀起,在倡导“民权”同时大力倡导“女权”,倡导妇女受教育权,迫使封建王朝在1907年制定并颁发了《学部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学部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把女子小学教育正式纳入学制。但男女不能同校,男女小学学堂分立。 实行男女同校,但那时能上学的女性还仅仅是少数有钱人家的闺秀,凤毛麟角。 1903 年清政府建立的新教育制度中,还是没有女子教育的地位。为打破禁忌,近代女性教育者们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通过建立女校的方式,为女性提供了走出家门接受正式教育的机会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