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钢水凝固过程.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章 钢水凝固过程

第六章 钢水凝固过程 6.1凝固结构 图6.1所示为模铸或连铸过程横截面晶粒凝固示意图。由图看出,晶粒可分为三个区域:外围细小无定向激冷区;中间细长取向柱状晶区;中心随机取向等轴晶区。模铸或连铸过程中上述三区域可能有一种区域很窄或缺失。 模铸和连铸的钢件结构均为树枝状。每个颗粒都为含有很多个晶枝的树枝状结晶体。图6.2所示为单个晶粒一次晶枝脱离、二次晶枝开始生长的示意图。图6.3所示为铸造低碳合金钢的显微照片,由图可看出单一晶粒内一次晶枝的均衡机理。对于等轴晶粒,除了在热流方向延伸外,树枝晶结构大致相似。对于立方金属(包括钢),柱状晶与等轴晶均沿100方位生长[1]。 应该注意的是:图6.1中所示结构为凝固过程晶粒结构。凝固结构后,晶粒边界会有稍许移动,固相转移也能影响晶粒的最终结构。例如,低碳钢凝固过程中,最初形成δ-铁素体,后而转变成奥氏体,最后成铁素体和珠光体。所有晶粒模式均可通过适当的金相手段在全凝件中标示。 晶粒大小有时随冷却速率提升而减小,而晶粒细微度(以枝晶间距凝固最终晶粒尺寸取决于形核数目成核剂Bramfitt根据实验提出如下结论:在氮化物和碳化物中,氮化钛碳化钡Nuri et al[8]根据过冷实验和错合度氧化铈氮化钛铁素体不锈钢温度枝晶叉间隔等轴晶形核于过冷熔体区。固液界面达到最高温度,凝固潜热此时也与过冷度进行热交换,结果,热流通过固-液区传递到结晶器壁。Lipton et al.[10]建立了过冷液相区的生长速度模型,在模型中假设温度场与溶质扩散场不受凝固过程的影响。撞击的颗粒与最终颗粒形式可用Johnson-Mehl表达式借助数值模型描述[11]。 Hunt[12]定量分析了柱状晶向等轴晶的转变过程。全等轴晶的生长条件为: G0.617(N0)1/3(1-(ΔTN)3/(ΔTC)3)ΔTC (6.1a) 全柱状晶的生长条件为: G0.617(100N0)1/3(1-(TN)3/(ΔTC)3)ΔTC (6.1b) G为温度梯度,N0为等轴晶的颗粒数,ΔTN为异向成核过冷度,ΔTC为柱状晶凝固前沿温度。其具体值可在等轴晶结晶过程测量(氮化钛为形核剂),实验测量结果与柱状晶向等轴晶粒的转化形式拟合度非常高[6]。现今,利用Monte Carlo方法或细胞自动机6.3 显微偏析 连铸或模铸时,在枝晶叉间隔Scheil方程或对其微商分析算得。Scheil方程基 于界面平衡,由图6.8看出,过冷度很小故忽略,并假设过程无宏观质量传输,无重熔现象,无固体扩散。方程基于溶解物质量平衡[1],其微分形式如下: =-(1-k) (6.2) 式中,Cl为液相成分,fl为液相质量分数,k为平衡分配系数。其中平衡分配系数k等于Cs*/Cl,Cs*为从液相成分Cl中形成的固相成分。由于假设过称无固相扩散,等浓度Cs*,停留在固体中,即使固体冷却后,仍保持不变。将式6.2重新表述成用Cs*和fs描述此微观偏析,形式如下: =()Cs* (6.3) 利用式6.3计算而言合金,Co,图6.9b给出了等浓度Cs*(为固相组分的函数,见图6.9c;晶枝示意横截面,见图6.9a)。 在大多数实际工况下,固相传输会影响偏析。此现象最先被Brody and Flemings14证实,他们借助于简单分析模型和计算机数 值模型完成。继他们之后,又有很多冶金工作者验证了此结论。其中,Laxmanan et al.15建立了高效有限元微观偏析计算模型。 图6.8 基于Scheil方程的凝固模型:(a)晶枝结构;(b)温度;(c)树枝晶间的液相成分;(d)固相分数 从热处理法减小微观偏析角度考虑,偏析间距为主要考虑因素。如上述所属,此处间距为本质上为枝晶叉间隔枝晶叉间隔Kirkwood16首次在微观偏析模型中考虑到晶枝粗化现象,后来Mortensen17建立了微观偏析过程的晶枝粗化分析模型。由于枝晶叉间隔初晶相无间隙原子 图 6.10 包晶钢凝固过程示意图 素增加而增加。奥氏体向铁素体的转变由固相变形实现。在晶枝中心,晶枝仍以铁素体等形态存在,在温度相对较高区域随碳含量增加而减小直至消失,低温区随铁基元素增加而减小。包晶反应L+δ=γ之后,最终奥氏体凝固中的溶解物偏析近似于Scheil’s偏析模型(由于奥氏体中反向扩散进行的非常缓慢)。由此更充分说明晶枝间区的溶解物偏析随碳含量增加而增大,随碳含量减小而降低(见后文式6.13[20])[21]。δ-铁素体消失后,奥氏体晶粒迅速开始长大;其转化开始时间本质也是奥氏体基元素与铁素体基元素平衡温度的函数。碳含量减小必然提升转化温度,促进晶粒长大,进而增加奥氏体晶粒边缘的裂纹敏感度。 稳态时,在没有能量障碍的条件下,δ-铁素体周围形成奥氏体似乎正好沿着等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