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浙江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
主任
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 王士兰 教授
中国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 主任
2016年4月7日
目 录
一、我国将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二、国际国内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
三、新农村规划建设要围绕“三农问题”
四、村庄整治规划和美丽乡村建设
五、实证
一、我国将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
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对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
远历史意义。
改革开放37年来,我国城镇化经历了起点低
(1978年18.9%)、速度快的历程。大量农村劳动力
转移就业,城乡生产要素得到有效配置,社会结构
发生深刻变革,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取得
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城镇化还处于较低
水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不少。
1.1 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
2015年我国平均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56.1%,
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38%。中部地区常住人口城镇
化水平48.5%,西部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44.8%。
这水平低于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发展中国家
60%的平均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
1.2 “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
由于我国走过的是传统城镇化道路:重经济发
展,轻生态环境;重城市建设,轻乡村发展;重
人口过度集聚,轻城市有序开发;重物质建设,
轻思想文化等。导致交通拥堵严重;环境污染加
剧;公共安全事件频发;污水、垃圾处理能力不
足;管理运行效率不高;城乡结合部、城中村人
居环境很差等。
1.3 “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
城市“摊大饼”式扩张,过分追求大规模,新
城、新区、开发区、工业园区占地过大,建成区
人口密度偏低,乃至出现“空城”、“鬼城”现
象。
城市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抵押融资来
推进城镇建设,土地粗放利用,耕地资源浪费,
地方政府性债务过大。
1.4 外来人口“市民化”进程滞后
2013年底城市有2.6亿外来务工人员(其中
2.34亿农民工及其亲属),受城乡户籍制度分隔
,他们不能享受城市的教育、医疗、养老、保障
性住房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产业集聚与人口
聚集不同步,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1.5 城镇群主体形态和规模结构不合理
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匹配:部分特大
城市主城区人口压力偏大,与综合承载能力之间的
矛盾还在加剧;中小城市产业和人口集聚明显不足
,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功
能弱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从总体看,目前我国城镇群不尽合理,大中小
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不协调。
1.6 “建设性”破坏尚在蔓延
城镇的自然和文化个性还在被破坏,贪大求
洋,照搬照抄,脱离实际,城乡建设缺乏特色的
情况时有发生。农村地区大拆大建,照搬城市小
区模式建设新农村,用城市元素与风格取代传统
民居和田园风光,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在流失。
针对上述主要矛盾和问题,如何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
提高城镇化质量,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是我国转型期城镇化面临的挑战。
为此,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年--2020年)提出:
总体思想是: “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
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发展方针是: “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
小城镇协调发展”。
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60%,户籍
人口城镇化水平45%,1亿农业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户城镇
;经济社会全面实现小康。城镇化格局更优化,城市发展模
式科学合理,城镇生活和谐宜居,城镇化体制机制完善。
二、国际国内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
2.1、国际经济环境
(1) 经济全球化。
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合理配置,
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通,科技在全球性扩
张,这将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
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
必然结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水产养殖公司资产转让合同.docx VIP
- 考点解析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内能的利用》专题练习练习题(含答案详解).docx VIP
- Midea美的厨房大电器嵌入式微蒸烤一体TR850E-TSBC00 外观3R5 微波烤箱 BG5050W CCC说明书用户手册.pdf
- 考试命题细则.doc VIP
- 水电技术标解析.doc
- ANSI-ESD S20.20-2021电气和电子零件装置和设备的静电保护.pdf VIP
- 经济发展与社会热点学习通期末考试答案2023年.docx VIP
- 永磁同步电机弱磁控制-表贴电机弱磁算法.doc VIP
- 深圳大学《光通信原理》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doc VIP
- 整本书阅读优质课《中国神话故事》导读课PPT.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