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气候变化下横断山典型湿地优势植物生物量及土壤有机碳积累探究
气候变化下横断山典型湿地优势植物生物量及土壤有机碳积累探究 摘要:指出了高原湿地作为独特的生态系统,其作为生态屏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流域安全起到了关键的指示作用。以高原地区典型湿地纳帕海(海拔3260 m)为研究对象,将茭草(IaniaCuciflora)与水葱(Scirpus abernaemontani)2种湿地优势植物整体连同其土壤基质移至海拔更低的丽江拉市海湿地(海拔2437 m)与昆明滇池流域(海拔1886 m),利用其独特的立体气候特征来分析研究纳帕海湿地优势植物生物量增加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经过6年的自然演化后,2种纳帕海湿地优势植物茭草与水葱移至拉市海后与原生环境相比生物量分别增加50.9%和49.9%,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降低39.87%和47.31%;移至滇池流域后相比拉市海湿地茭草生物量增加20.3%,水葱生物量增加18.8%,二者的有机碳含量分别下降40.05%和37.82%,表现出温度升高导致湿地生态系统负反馈。通过分析三个研究地不同气候,相同植物-土壤基质的条件下植物生物量与土壤有机碳的异同,揭示了气候变化下纳帕海湿地植物生物量与土壤有机碳积累的相互联系,为保护滇西北湿地生态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纳帕海;高原湿地;植物生物量;土壤有机碳;气候变化
中图分类号:P46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17)8000704
1引言
?竦刂参锏纳?长与湿地土壤的碳积累密切相关,是生态系统碳循环重要的生物因子,决定碳输入的数量、形式及存留时间。植物生物量作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基础对生态系统功能起着关键作用,强烈影响着湿地土壤的碳输入(郭绪虎等,2013)。在受到以温度升高为表征的气候变化作用下,植物生物量必然受到影响,理论上温度升高有利于广域分布种的生长发育,将为土壤提供更多的碳输入,使得土壤有机碳积累水平增加,改善湿地土壤的理化性质,增加保水与养分富集作用,进而为湿地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条件
高原湿地作为全球湿地的重要组成,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位于横断山脉的纳帕海高原湿地拥有丰富的湿地植物群落(董瑜等,2014),其生物量积累是碳循环过程的重要环节,随着气候变暖,生物量积累增加,但土壤有机碳积累是否也随之增加?本研究利用云南高原立体地形的海拔梯度变化所形成的立体气候特征,以不同海拔梯度形成的温度差异作为影响因子,分析研究纳帕海湿地优势植物生物量增加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进一步了解和认识高原湿地与气候变化间的关系及其响应过程,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2材料与方法
2.1实验设计
以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纳帕海(海拔3260 m)为研究对象,将适应了纳帕海湿地气候条件的茭草(IaniaCuciflora)、水葱(Scirpus abernaemontani)2种优势植物连同生长基质组成的植物-土壤单元,于2010年移至海拔2437 m的拉市海湿地和海拔1886 m的滇池流域。于植物生长初期,在原生地纳帕海分别挖取植株丛数不低于100 株的茭草、水葱植物群落及其土壤单元( 其中土壤厚约50 cm) ,各单元整体分别移栽至区域气候条件不同的丽江拉市海湖滨、滇池流域,分别置于长300 cm、宽150 cm、深100 cm 的实验池中,植物淹水深度以其原生环境为基准,每种植物设3个重复,以满足分析采样和统计分析要求。同时,在移出地纳帕海做同样移出实验,以作比较研究的参照。三地气候条件差异明显,从分别设置于三地的Portlog自动气象站多年观测数据(表1)可知,随海拔降低,降水和气温随之增加
2.2样品与数据采集
于2010年和2016年分别在纳帕海、拉市海与昆明滇池流域三个研究地用原状取土管采集10~30 cm土壤,用塑封袋包装标号后带回,风干后挑出根系,研磨过100目筛,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定有机碳含量(鲍士旦,2000)。分别于2010年和2016年于植物生长末期(9月)设置3个1 m×1 m的样方,在每个调查样方中分别齐地刈割25 cm×25 cm植株,带回实验室放置于6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用电子天平分别进行称重,估算出植物生物量
2.3数据处理
采用Excel 2007与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与统计制图
3结果与分析
3.1茭草与水葱两种植物地上生物量
2010年实验池建立时采集计算三地的茭草与水葱植物生长末期地上生物量分别为(853. 6±58.2)g/m2和(730.7±7.8)g/m2,2016年纳帕海茭草与水葱生物量分别为(984.0±10.9)g/m2和(1122.6±11.9)g/m2;拉市海分别为(1484.6±13.7)g/m2和(1683.1±10.7)g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