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理由-js.PDF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理由 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理由 田冠浩 内容提要 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具有深刻的政治哲学理由。他一方面深刻意识到了个人自我决 定、自由发展是文明的动力,因此接受了伊壁鸠鲁对唯物论个人主义的论证;另一方面,他又比任何人都更 清楚个体自发性的限度,从而试图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吸收德国观念论对于“人类有计划地统辖社会”的思 考。历史唯物主义正是以此成功综合了“个人自由”与“社会联合”两种不同思路,从而第一次为解释、引领 当代社会变迁提供了一项兼具整体性与开放性的政治哲学纲领。 关键词 个人自由 自由联合 历史唯物主义 伊壁鸠鲁 马克思 田冠浩,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副教授 130024 历史唯物主义无疑构成了最为全面、深刻的一种现代政治哲学叙事,并至今依然影响着现代政治 理论和实践的走向。但在某种意义上,历史唯物主义却并未在政治哲学维度上得到充分研究。人们 总是过多地注意这一学说包含的直接政治论断,而非产生它的政治哲学理由。一般来说,研究者们习 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体论理由代替其政治哲学理由,突出历史唯物主义以“实践”为基础对主客关 系问题的解决。这种解读模式虽不乏深刻性,但却未必符合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本意。因为 马克思从未设想过脱离社会现实的本体论体系;马克思对所谓“本体论立场”的选择,恰恰是基于对政 治问题的深沉思虑。历史唯物主义本体论化的始作俑者是梅林、考茨基、普列汉诺夫诺夫、列宁等第 一代和第二代马克思主义者。这些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共同点是,都没能看到标志历史唯物主义形 成的、表述也最全面的文本《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费尔巴哈章”(1924年首次出版)。正是在这部作品 中,马克思首次将“个人自由与社会联合”的主题拓展到了意识形态、所有制和生产力等新领域,从而 全面改造了现代政治哲学的提问方式。由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缺席,早期研究者对历史唯物主义 的政治哲学建构是相当粗线条的。由此造成的结果是,虽然他们关于客观历史规律的承诺在革命动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研究”(15ZDB002)、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 目“马克思与卢梭的理论传承关系研究”(13CZX004)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1609104)的阶段性成果。 · ·2017/2江苏社会科学 92 唯物主义理论研究 员方面取得了成功,但是在真正着手重建社会时,他们却经常遗漏马克思明确阐释过的一些政治目标 和社会组织原则。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效应,甚至一度误导社会决策。正因 如此,在本体论解读模式之外,思考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理由,就不仅是一项正本清源的学术史 工作,而且对于重新阐发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价值,引领现代文明的改革和振兴也具有现实意义。 一、《博士论文》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开端 马克思虽然明确将自己的哲学界定为“唯物主义”,但是要真正把握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与唯物主 义传统之间的联系却远没有想象中容易。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被引用最广泛的历史唯物主义文献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马克思对待唯物主义传统的态度主要是否定性的。《提 纲》第一条即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 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 [1] 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抽象地发展了”。紧接着,《提 纲》的第三条、第九条和第十条又提出:“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直观的 [2] 唯物主义……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中的单个人的直观”;“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 这些论述表明,在马克思看来,旧唯物主义诉诸于经验直观、决定论(并非全是决定论)以及市民社会 中个人的狭隘欲望和利益,并未提供理解人类自由实践的积极原则。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anmei52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