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嵩《骷髅幻戏图》中的历史与情感.doc
李嵩《骷髅幻戏图》中的历史与情感
宋代以民间生活作为题材的风俗画在绘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宋代工商业发达,城市经济空前繁荣,城市人民要求用文艺来表现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反映当时社会生活风习的风俗画,有较大的发展。这一领域的著名画家及作品有张择端及其《清明上河图》,李唐的《村医图》、苏汉臣和《秋庭婴戏图》等等,纵观这些作品的表现题材都显得比较“中规中矩”,而唯有一人却出人意料的将骷髅入画,带给了后人对此画不断的评议,这就是《骷髅幻戏图》的作者南宋画家李嵩。
李嵩,约1166―1243,南宋著名的风俗画画家,钱塘人。他出生于社会底层,少时曾做过木工,后来被宫廷画家李从训(杭州人,宣和待诏,绍兴间复宫补承直郎,赐金带。工画道释、人物、花鸟,传彩精妙。)收为养子,得从训遗意,工画人物道释,尤长于界画,山水、花卉均擅,曾为光宗、宁宗、理宗三朝的画院待诏,以风俗画著称于画史。李嵩的作品不少,见于著录中的就不下于五十件,其作品中的人物画以反映下层人民生活,尤其是农民生活的风俗画为主,如《服田图》、《采莲图》、《椿溪渡牛图》、《货郎图》等等,具有浓厚的生活趣味和乡土气息。《骷髅幻戏图》作为李嵩的一幅代表性风俗画作品,却又显得十分另类。
《骷髅幻戏图》,绢面设色,纵27厘米,横26.3厘米,呈圆扇形,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屡见于著录,明万历年间的《顾氏画谱》曾收录了此图,另外在陈继儒《太平清话》与吴其贞《书画记》中均有相关的描述,其所指即为李嵩的骷髅幻戏图。图中所描绘的图景给人留下了极大的思想云游空间:画面的中心人物是一戴幞头穿纱衣的大骷髅手里提了一个小骷髅做游戏状。大骷髅处于画面左边,坐于地上。左腿曲折着地,右腿弓起,左手按于左大腿骨近膝盖骨处,右手提线索控制小骷髅。小骷髅右脚单脚着地,左脚抬起,两臂做招手状。小骷髅对面一小儿,手足着地。昂首伸右臂,以对应小骷髅。小儿身后有一妇人,尺寸较小,做阻拦状。妇人身后不远有一曲折地平线,似为悬崖的边界,这条线使画面构图分为两大部分。画面的右上角是空白处。整体画面布局的重心偏重在左下角。大骷髅背后另有一妇人,比例与大骷髅等大。怀抱一婴儿,正在吮其乳汁,双目注视前方发生的事情,神态安详。他们背后是一个台状物,约与大骷髅站立时等高,或称为墩子,又像古时的阙。上有竖排书“五里”二字。图中的骷髅身份应是在宋代较为流行的货郎,货郎为适应当时城乡物品交流的需要而产生,走街串巷,来往于城乡之间并沿途叫卖妇女用品、儿童玩具和日用杂物等,每到一处都十分受妇女儿童的欢迎。因此,在许多风俗题材的绘画中都有货郎的身影,这也是宋代城市经济繁荣,影响延至艺术的一大表现。
在李嵩的这幅《骷髅幻戏图》中,依然可见此类题材所具有的生活趣味特点,其用线坚韧扎实,富有变化,染色严谨、古雅,颇具宋朝院体画之特色。但较之于作者其他写实类的风俗画而言,又具有明显的不同。首先在直观上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画面中出现了一大一小的两具骷髅。骷髅在我国古代的绘画中几乎从未出现过,而作者显然又对人体骨骼较为了解,所画的骷髅骨骼也较为准确,画面干净、利索,技术熟练。其次是作品想要表达的意图、情感十分耐人寻味。长期以来,诸多人研究此画,试图从中把握画家真正的创作意图,但似乎也未能定论。《顾氏画谱》中云:“吴来庭李嵩骷髅图跋,李嵩精工人物、佛像,观其骷髅图,必有所悟,能发本来面目耳。”但究竟所悟为何,却也未能说明,另外清人陈撰《玉几山房画外录》曰:“骷髅弄婴图。骷髅而衣冠者众见,粉黛而哺乳者已见,与儿弄摩候罗亦骷髅者,日暮途远,顿息五里墩下者,道见也。与君披图复阿谁,见一切肉眼作如是观。”同样的,此处也并没有讲出画中的寓意。《宋人画册》也收录了此画,并做了较为详细的文字说明,画册是近代由郑振铎、张珩、徐邦达先生所合著,但也只在最后以:“此图生与死是那样强烈地对照着,我们的画家的寓意是十分深刻的。”一句话来作为总结。究竟李嵩的这幅画到底寓意着什么呢,有人以生死之观来解释,认为反映了人生命运的虚幻无常、倏忽幻灭之意;也有人将其与佛教的义理相联系,解释以因果轮回等。作为后来者,我们已无法完全还原画家的创作思想,但从社会研究的角度来说,却也得以从中窥见当时社会的某些情境。
作为画院待诏,李嵩的这幅图依然没有脱离底层人民的生活,故宫博物院院刊曾刊登有《谈李嵩的创作思想》一文,对此做出了分析,个人因素以及历史条件对其绘画创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李嵩出生于社会底层,本身与劳动人民就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而他本人对劳动人民也有着特殊的情感,对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关注为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不少的借鉴。其次,历史条件的影响在其创作中也烙下了深刻的痕迹。宋代由于工商业和城市经济的繁荣,使得市民阶层得到发展,对文学艺术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艺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