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庄,追寻忘却的记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庄,追寻忘却的记忆.doc

李庄,追寻忘却的记忆   李庄,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名字,一个搜遍中国地图也难以寻到的地方。近年来,这个长江边上的小小乡镇跃然而出,以中国“魅力古镇”和中国抗战文化中心之一而显身扬名。悠悠古镇,铮铮风骨,多少名士学子趋之若鹜,多少海内外人士投来关注的目光。      今夏应邀参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宜宾召开的一个会议,当地朋友说,既来宜宾,总得去李庄看看,于是会后我们欣然前往。寻访李庄,我们才对这个昨天“名不见经传”而今天却是“名不虚传”的古镇有了真切的感触。   汽车在长江南岸遍野葱茏的浅丘陵地带一路奔驰。在渐近李庄的路边上,那国家级重点文物“旋螺殿”是少不了要去看的。“旋螺殿”建造于明代万历年间,主殿为亭阁式全木穿逗斗拱结构建筑,平面呈八方形,高约10余米,整个建筑没有一颗铁钉。它经历四百多年风雨,仍挺立山坳,坚固无比,真乃建筑史上的奇迹。著名建筑专家梁思成当年至此,曾慨然叹之为“颇足傲于当世”的杰作。   过“旋螺殿”向北行驶不远,李庄到了。遇上一个重要接待,入镇的道路临时实行管制,我们的车被指定驶向新建的滨江路上停放。滨江路尽头是李庄镇的标志性建筑“奎星楼”,巍巍楼阁临江屹立,气势非凡,此楼原为清代建筑,“文革”期间被毁,现楼系仿原貌重建。“奎星楼”有如江畔的灯塔航标,入镇车辆和江上往来船只远远都能看见。      我们步行入镇,镇口转弯处设置一块李庄导游图,图版上一条条街巷如网交织,一座座宫庙分布其间,古镇的地理位置和形制一目了然。李庄是长江上游的水码头,据说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00年前的梁代。北周年间,南广县衙就迁到这里,后又改名南溪县。李庄自古为水上交通要道,商贾云集,贸易发达。明末清初,大量湖广等省移民纷至落户,在这里开馆授徒,兴办义学,历史上作为“长江第一古镇”的李庄,可以说一直是闻名遐迩的。   在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抗战岁月,李庄承载了一段令人感动和难忘的历史。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金陵大学文学研究院、国立同济大学等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迁驻李庄,傅斯年、李济、董作宾、梁思永、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等一大批时代名人来到这里聚集,国外著名学者李约瑟、费正清也在镇上留下过足迹。一批学人在这里度过了六年艰难的时光,在中华民族的抗战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就是这一页,奠定了李庄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凭着兴致在李庄古镇街巷中漫游,青石板铺就的路面凸凹不平,高耸的灰砖风火墙和小青瓦民房鳞次栉比,街巷格局和建筑,依然保持着浓郁的川南乡镇风貌。镇上,旧时的鞋庄、布店、山药铺、老茶馆等铺面大都保留着,一面面蓝底白字的布幌在屋檐下招展;不少见证了小镇昨天的古稀老人,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依然宠辱不惊,默默地临街坐着,或悠闲地在茶馆里聊天打牌。      拐弯走进席子巷,抬头仰望,两边屋脊飞檐相合,深巷漏出“一线天”。饱经风雨剥蚀的木板房面陈旧发黄,矮小简陋的腰门仍是原汁原味,据说这条街过去是买卖草席的市场。穿过席子巷便是羊街,街巷短而窄,不知它是否语意“羊肠小道”。小巷两旁都是深宅大院,“刘家院”“胡家院”“张家院”等殷实之户院墙紧邻,高高的斗拱飞檐,凌空的吊脚楼阁,典雅的门庭浮雕,散发着古镇悠长古朴的气息。   随人流走进一座清代四合院私宅,这里曾是抗战年间考古学家李济的居所。房子的客厅里悬挂着十多幅历史图片,介绍了李济深邃的学识和丰硕的成果,后院立着一块刻有“李济旧居”的汉白玉石碑,寄托着人们的缅怀之情。虽然老宅再已难觅过去的踪迹,但它见证了这里的一切,庭院墙角的青翠竹叶在微风中摇曳,似在默默地为这位滞留台岛、命殒他乡的游子招魂。   午时,我们在镇西头的玉佛寺品味素斋,顺便参观了李庄誉称“九宫十八庙”的庙殿建筑。据说玉佛寺是供奉天后圣母的地方,原名叫天上宫,寺内供奉着缅甸玉佛。出玉佛寺,去南华宫,见大门砖墙斑驳,殿堂杂物零乱,里面仍有居民住家,显然房屋未经整修,读门前挂着的木牌,方知原为同济理学院故址。   走进临江边的慧光寺,这里原是同济大学校本部所在,后来恢复为佛教场所。寺庙大殿气势恢宏,菩萨端坐,磬声悠悠,偶有游人点灯求签,叩拜随喜。然而,大殿戏台侧柱上挂着一个“同济大学爱国荣校教育基地”的吊牌,显然在告诉人们不要忘记,这里曾经承载过丰厚的知识底蕴,是中华民族走向希望的殿堂。   我们来到镇外的张家祠堂,一片青砖灰瓦的连体建筑进入视野。张家祠现已开辟为“中国李庄抗战文化陈列馆”。入馆参观,祠堂内庭院深深,清幽雅致,各厅室门前张贴有“中央博物院厅”“中央研究院厅”“同济大学一厅”“同济大学二厅”等标志。尽管陈列展品不多,大都是收集的图片和资料,但它却引领我们走进60年前那段峥嵘岁月。一个个载入史册的文化巨人,一段段众志成城的感人故事……是李庄人文抗战的缩影。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