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楚国“镇墓兽”与丧葬文化.doc
楚国“镇墓兽”与丧葬文化
摘 要: “镇墓兽”是楚墓典型的一种随葬品。考古学家在近半个世纪以来的考古实践中,发现了蕴含楚文化的“镇墓兽”。本文通过搜集文献和考古出土资料来透视“镇墓兽”对楚国丧葬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 楚墓 镇墓兽 丧葬文化
一
在先秦时期的楚墓中,常见一种形状怪异的木雕兽(陶制少见),楚人在祭祀陪葬时常在头棺前放置,形状一般是头插鹿角,吐长舌,器物形态各异,纹饰丰富。专家们称其为“镇墓兽”。20世纪30年代至今,出土数量专家学者不可定数,但到目前为止出土量达400多件。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河南和安徽四省,尤以楚故都纪南城为中心的江陵地区数量最多,长江次之,其它地区零星不见。其由方座、身首和鹿角组成,凸眼、吐舌。战国早期的镇墓兽形制简单,面部无器官,直颈直身,方座梯形而较高。战国中期的镇墓兽形制复杂,分单头、双头两种类型,五官俱全,面目狰狞,屈颈屈身,大部分直立无肢,个别跪式有肢。战国晚期的镇墓兽形制复杂,有的直颈直身,面部较善,接近人面,有的仍然面目狰狞。这些镇墓兽的出土,为研究战国时期的丧葬制度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二
据公开的考古资料显示,保存较为完整、出土数量较多的墓葬群有:湖北江陵雨台山、九店、当阳赵家湖。考古学者都有型式的分析,尤以九店墓最为细致,而雨台山的出土数量最多。镇墓兽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模糊型。春秋中晚期,面部无五官,圆首或近圆形首。器底为四棱柱体,其上榫接四棱柱体身躯,没有鹿角,头部刻卷云纹、圆圈纹。如当阳赵巷4号墓、曹家岗5号墓。到战国早期,有鹿角,纹饰也比较复杂,如江陵雨台山楚墓划分的I式。
2.神型。带?J顶的长方体座,座的四边均雕刻若干凹槽,?J顶之上叠置小方体,其上榫接半截身躯及圆首方面,身躯中部有小方体,有的称之为方形腰带或带状突起。面部浮雕圆眼凸额,长舌下垂,龇牙,额部雕刻卷云纹,头顶两侧各插一鹿角。周身饰卷云纹或几何形纹,一般为黑漆地上着红、黄彩,部分器身绘实体龙纹,多数底座下部正中的长方形、?J顶之上叠置小方体及身躯中部的小方体三处的纹饰相同,分单头、双头[1]。如九店M244:1、雨台山M354:11、天星观M2:240。
3.兽型。由圆变方,眉目彩绘或雕刻,出现舌头和曲颈,头部形象似虎似鸟。同时由单头演化成双头的形象,双头镇墓兽的一半像单头,只是背向,曲颈相连。方座梯形面变低,近座处起箍,方座四周有小方块凸起,且纹饰满。如江陵雨台山楚墓划分的IV式。
4.人型。带?J顶的长方体座,直身,曲颈或直颈,面近似人形,不见獠牙,眼睛已成一条线,感觉极温和,头顶两侧各插一鹿角。底座部分一般未雕刻,部分施彩绘。如九店M617:1、雨台山M555:7。
三
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大约到战国时期已经基本具备,其中有一项重要的仪节就是设“重”,据郑玄注《礼记?杂记》:“重,既虞而埋之。”云:“重,直龙反。”设“重”在对死者初步敛衣之后。据《仪礼?士丧礼》:“重木,刊凿之。甸人置重于中庭,三分庭一在南。”其高度长短因贵族的等级不同而区别。郑玄注:“始死未作主,以重主其神也。”可见“重”的用途是依附死者之神,并且作为死者神灵所凭依的形象用于整个丧葬仪程之中[2]。春秋战国流行的镇墓兽与其同出一辙。河南淅川下寺楚墓所出王子午鼎铭文云:“……王子午择其吉金,自作将鼎(注:原字为上下结构)彝?w鼎,用享以孝于我皇且文考……”赵世刚先生指出,“皇且文考”是春秋战国时尊称先人的习惯用语,此是指王子午之父楚庄王,可见,尊称死去的长辈亲人为“祖”。综上所述,春秋中晚期流行的人形可能是墓主的形象。由于木雕易腐烂不易保存,而未雕铭文,并且丧家对死者的尊重和对周朝的丧葬礼俗的遵守,对战国时期楚式镇墓兽的利用和创造有启发作用。
四
至战国中期,楚国已然成为一支大族,其君主贵族的丧葬可以看出已经打破了周朝的规矩。镇墓兽器型增加,出土数量多,雕刻精美,纹饰繁缛,其面有的似龙、似虎、似鸟型。随着楚国实力不断上升,其地位也是不可小觑。荆楚文化多姿多彩,是多民族融合的文化区,祭祀丧葬活动也是日益兴盛。《山海经?中山经》说:“荆山,……其兽多闾麋。”可见楚地盛产麋鹿。《楚辞?九歌?湘夫人》言:“麋何食兮庭中?蛟何食兮水裔?”说明麋鹿已成为上层及士大夫的饲养动物。《汉书?地理志下》:楚地之民,“信巫鬼,重淫祀”。王逸《楚辞章句》注《九歌》云:“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巫觋在当时可谓丧葬文化的一个特殊群。一般认为,萨满族巫师头戴鹿角。楚以“士”的待遇葬之,发现九店墓居多。但楚国当时以战争为主,祭祀为辅,镇墓兽尚未普及。至于神兽形象与底座,可与楚人的宗教信仰有关。“把人形和兽面两种体形互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