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柳宗元山水文学中的.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柳宗元山水文学中的“杂糅情感” ? 孔 鑫 (摘要):柳宗元的山水文学作品极大地震撼了后世读者,究其原因就是柳宗元的山水文学中孕育了丰富的情感,即钱钟书在《管锥编》谈一词多义时归纳的“杂糅情感”。本文从杂糅情感的内涵出发结合柳宗元山水文学作品,来探讨柳宗元的山水文学中所表现这种情感及其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柳宗元;山水文学;杂糅情感 “杂糅情感”是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谈到一字多义时提出的概念。钱先生认为“同字涵分岐之义,语言之含糊浮泛,每亦本情事之晦昧杂糅”。就是说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人的情感,又说:“字之本不兼正反两训者,流俗每以指称与初训相反之情事”。那么从字中训沽让我们足以窥见人之情感的正反相合。对于“杂糅情感”,钱先生还作了进一步探讨。他说: 盖吾国古人於心性学说,反标六情、七情之目,千载未尝有所增损,而其于心性之体会,致曲钓幽,谈言微中,经,史、子集、小说、戏曲中历历可征,断非《礼记》之《礼运》《中庸》或《白虎通》之《性情》所能包举。《左传》言乐忧、乐哀即已拈出杂糅情感;《太平御览》卷二五五引《桓氏家传》载桓范谢表云:喜于复见选擢,惭於不堪所职,悲於恋慕阙廷;三者交集,不知所裁。 也就是说杂糅情感不仅指两极情感即两种相反相违如爱憎、乐忧等情感可同时融于一身,还包括多种情感的杂糅,比如“喜、惭、悲”三种情感同时交融于一身。“杂糅情感”,是说情感并不那么清晰判然,有喜有忧,悲欣交集。杂糅情感”,喜极而泣,恼羞成怒,悲喜交集,长歌当哭,“怒亦挟喜”,“乐中有忧”,“忧中有乐”,堪称“物相杂而成文”那么这种复杂的情感也必定成了诗人作家的创作心理之一。艺术家把本是“天然发泄”的复杂情感,渗透溶解到艺术手现中去,借以排遣抒发。艺术家把多重情感寓于同一文学作品中,当然这些复杂情感绝不是杂乱无章的散落在作品里,而是各种复杂的情绪相融相通,互相依存并统一于某一主要情绪。这也正契合了刘熙载所说的“一乃文之真宰;必有一在其中,斯能用夫不一者也”(刘熙载《艺概·文概》)。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永州,而且一贬就是十年,漫长的十年,他走遍了永州的山山水水,他自己的喜怒哀乐也就随着他笔下的山山水水而流动跳跃。他当时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既有对革新失败身遭贬谪的悲愤;又有寄情山水,排遣悲怀的无可奈何得抑郁;还有卓然不群,不愿同流合污的孤傲清高;也有被大自然的美好风光所唤起的暂时的喜悦,但他感情的主流还是“投寄山水地,放情咏《离骚》”(《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的心情。 往往越是遭遇坎坷的人,内心世界越丰富,性格越复杂。柳宗元正是这样的人:仕途的起伏、家庭的不幸、文学家的热情、思想家的冷峻、文人和官吏的双重身份、成功者和失败者的不同地位,从各个方面造就了他,使其性格的许多方面呈现出双重性。如豁达与抑郁,早岁的柳宗元才华出众,仕途顺利,受长辈宠爱,令同代人羡慕。永贞革新失败,八司马被逐出京城。社会角色的突然转换,使他感到进退无路,不知所从。于是在十年的反思中一方面他超然地对待世俗的生死观念,认为有贡献者即使短命也能胜过浑浑噩噩的活上千百年。面对自己的早衰,他吟出了“咄此可奈何,未必伤我心”(《觉衰》)的诗句。对于名,他也比过去看得淡泊多了,“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柳宗元《 感遇二首永州作》)。柳宗元并不是对一切名都无兴趣,他愿以业绩留名青史,但反对对虚名趋之若鹜。另一面是他始终无法摆脱受误解被冤枉的委屈感,认为“万罪横生,不知其端”(《与萧翰林俛书》)表现得抑郁自怜。再如刚直与柔弱,二十六岁的柳宗元刚通过博学鸿词科考试不久,遇到国子司业阳城遭贬,太学生们胭下请愿一事。他公开与朝廷唱反调,给太学生写信,热情赞扬阳城,声援他们。他到永州不久,曾撰《先君石表阴先友记》,对父亲的朋友褒贬不一,少有忌讳。他称已故宰相崔损“畏甚,为相,无所发明”,称当时还在世、两次为相的郑余庆是“始天下皆以为长者,及为大官,名益少”。外在的压力和内在的反思,使柳宗元认识到了这一点,他的性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志向依旧,执着依旧,却不再那么任性了,其性情中柔的成分大大增加,在《与杨诲之第二书》中他对此谈的比较多,他说“旨在于恭宽退让,以售圣人之道”。在永州和柳州期间,他写给各位官员的书和启中,多有恭顺、称颂之词,并一再表示,如能改变环境,自己以后就当个“时时作文,以咏太平”的好好先生。在急于改变环境时说这话可能是真心的,但他做不到。倘有机会东山再起,他还会不遗余力地去推行其“大中之道”的。在柳宗元性格中还有其它一些方面,比如:幽默与严肃,他的人生态度是严肃的,他的文章也是严肃的居多。同时,他又诙谐善谑,《太平广记》中记有他在雁塔题名时信口而出的玩笑,在他的诗文中,也不乏诙谐幽默之处。 复杂的性格与坎坷不平的遭遇体现在作品中必然是情感的杂糅,因而无论是其描摹山水的

文档评论(0)

ywqa20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