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7 偏差与犯罪 本章架构 定义偏差 偏差之社会学理论 偏差之 .doc

chapter 7 偏差与犯罪 本章架构 定义偏差 偏差之社会学理论 偏差之 .doc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chapter 7 偏差与犯罪 本章架构 定义偏差 偏差之社会学理论 偏差之

chapter 7 偏差與犯罪 本章架構 定義偏差 偏差之社會學理論 偏差之形式 犯罪與刑事司法 恐怖主義作為一種國際犯罪:全球性的觀點 定義偏差 社會學家定義偏差(deviance)為各種被認為違反預期規則與規範之行為。偏差不只是單純的不服從,更是明顯背離社會期待的行為。從社會學觀點來理解,偏差行為具有四大明確的特徵: 偏差行為出現於特定社會情境的脈絡,不單只是個人的行為。社會學家從群體過程和群體判斷的角度來詮釋偏差。 並非所有群體都以相似標準來判斷所有可觀察的行為。被一個群體視為偏差的,在另一個群體裡或許是正常(或未必偏差)。 已被建立的規則與規範是整個社會所創造而得的產物,而非來自道德天命或個人所為。 偏差不是單純存在於行為本身,更是來自群體對他人行為的社會回應。 偏差的社會學觀點 各種怪異、異於常規、或是與眾不同的行為,通常可以從社會學的觀點進行理解。讓我們思考一下自殺的議題。人們自殺是出於心智失常嗎?他們的行為可以從社會因素得以解釋嗎?在某些情境下自殺,是否就更可能被理解和接受呢?例如:因絕症而自殺的人,與因絕望而跳樓者是否有所不同?這些都是社會學家在研究偏差時,所提出的問題。 社會學家區分出兩種偏差的類型:正式與非正式。正式的偏差(formal deviance)指的是那些破壞法律或正式規則的行為,犯罪即為一例。針對正式的偏差,乃存在正式的制裁,如監獄與罰款。而非正式的偏差(informal deviance),則是那些破壞風俗規範的行為(Schur, 1984)。雖然這些並不會在法律中被明確規範,但仍會被社會規範執掌者視為偏差。 偏差研究可被區分為二:一為研究人們為何破壞法律或規範,二則為研究社會對之回應的方式。標籤理論 (labeling theory) 將在本章後段就此進行詳細討論,偏差的意義並不只是破壞規範或規則,更在於人們如何回應這些行為。此面向——對偏差行為的社會反映——暗示著:社會各個團體透過許多方式來創造偏差,也就是藉著形成規定,將破壞規定的人集合為偏差群體,並運用這些規定來突顯、標示這些個體為群體之外的他者(Erikson 1966; Becker, 1963: 9)。 偏差之背景 即使是最不合常規的行為,也會因人們對行為發生脈絡的理解而接受。某情境下的偏差者,在另一情境中可能被認為正常行為;或者,某些行為只在某些個體表現出來時,才會被認為偏差。例如,破壞性別常規的人或許會被認為偏差,但那些行為對另一個性別來說卻是再正常不過。異性戀男女在公眾場合的親吻,給人浪漫的印象;但同志們若膽敢公開牽手,則會被視為其性取向的炫示。 偏差的定義也會隨著時代改變。直到最近,約會強暴才被定義為社會偏差。一般社會觀點假定女性在說「不」的同時,其實意味著「要」;而男性則被期待以具有侵略性的性行為「引誘」女性。即使在今天,遭受熟人強暴的女性,仍可能無法被視為強暴。起訴侵犯者相當困難,因為難以被認定是為強暴,特別是若當時女性處在喝醉的狀態下更難。如何定義強暴,因而很難達成社會上的共識。 社會學家凃爾幹(Emile Durkheim)認為,偏差行為之所以遭到公開懲罰,是因為社會秩序因此遭到威脅。當這些行為被斷為偏差並加以懲罰,便能確保各種一般性的社會標準。各種公共審判、公開行刑、或歷史上對罪犯的戲謔展示(如縛住手與頭、或銬上腳鐐)的行為,甚而默許過路人向這些無法動彈的罪犯投擲石頭等,都展現出這種價值。懲罰不僅肯定社會的集體信念、強化社會秩序,並且還抑制了未來的偏差行為,特別是被掌權者所定義的偏差。 凃爾幹認為,事實上,社會「需要」偏差的存在以使人們知道何為正常行為。他認為偏差之於社會,乃是「有功能」的(functional)(Erikson, 1966; Durkheim, 1951/1897)。2001年911恐怖攻擊事件的後續討論中,即可驗證凃爾幹的觀點。對於客機飛進世貿大樓與五角大廈,然後在賓州稻田裡墜毀的駭人景象,美國市民的回應,乃是不斷強調自身強烈的愛國心。凃爾幹會將此現象詮釋為:偏差(此處即恐怖行動)製造出強烈團結。這正是凃爾幹最重要的觀點之一:偏差並不會破壞社會,相反地,偏差會製造出社會連帶,反而是將社會中的人們緊密地聯繫起來。 社會運動的影響 人們如何認知偏差,亦可能受到社會運動的影響,運動者組織各個不同團體形成強而有力的社會網絡,以支持或抵抗社會變遷。隨著社會氛圍的改變,過去被接受的行為,則可能現在反而被視為偏差行為。舉例來說,抽菸曾被認為是性感、帥氣、耍酷的行為,但現在抽菸者卻被貶為環境污染者,並且無論菸草工廠如何強力遊說,對香菸的管制仍持續增加。 1987年時社會上只有17%的人認為應在餐廳裡明令禁止抽菸;但2010年,持此想法的人卻已過半(59%)(Gallup Organization, 2010

文档评论(0)

wujian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