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6—09.12.10隧道工降低程风险认识降低控制.ppt

6—09.12.10隧道工降低程风险认识降低控制.ppt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6—09.12.10隧道工降低程风险认识降低控制

五、风险评估实例3(成兰线可研----大变形地段分修隧道) 成兰线我公司范围共有隧道71座,大于10km的隧道有13座。可研阶段对15座隧道进行了重点评估。本线隧道千枚岩及千枚岩夹层地段较长,易发生大变形的隧道有17座,长度48KM。通过活动断裂带的隧道有7座,长度2.6KM。埋深超过1500 m的隧道有龙门山、太平、岷山、尼藏、上漳,其中上漳隧道埋深达1814m。海拔最高隧道为括波隆瓦隧道,高程为3522m。 1、充分吸收以往隧道建设经验,进行大变形调查工作 病 害 调 查 表 设计钢架间距1.0m,出现扭曲,后调整为0.8m,然后增补为0.4m;施作二衬后衬砌开裂 千枚岩、炭质千枚岩 11 2006年3月24日,YDK361+125~+140段,埋深54m,拱部发生变形,导致塌方 炭质千枚岩、板岩 10 2006年1月到2007年6月间正洞及平导多处段落拱部或拱腰发生大变形,导致塌方 炭质千枚岩、板岩 9 2006年11月到2008年1月间正洞及平导多处段落拱部发生变形导致坍方,其中YDK349+161~+178 20m侵限5~30cm 炭质千枚岩、板岩 8 变形1053mm。施作双层初支,共喷混凝土35cm,双层钢筋网,二衬50cm,预留30cm补强空间。 志留系千枚岩,通过F7断层,埋深400m,断层以泥砾岩为主,圆形表面 略 略 7 1998年5~9月,隧道西段K140+550.5~+608处衬砌混凝土破裂,衬砌中的钢筋被弯曲、剪断;隧道两侧排水沟墙体开裂,出现从边墙底部延伸至拱顶的斜向裂缝;拱顶出现长18m,最宽处约20mm的纵向裂缝,裂缝表面呈压扭性劈裂状;拱腰处,后出现一条10m长、宽约2mm纵向水平裂缝 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夹煤层,含少量细-中粒砂岩,为软质岩夹少量硬质岩地层组成 6 严重地段拱顶下沉量累计达1550mm,在部分地段初期支护进行了二次换拱,特殊地段换拱达4次 炭质板岩夹泥岩,局部泥化软弱断层破碎带,埋深约120m 略 略 5 1995年4月~12月底,大变形的范围扩展到长达390m的洞段,拱顶发生240cm的下沉,边墙内移160cm,底鼓80~100cm;钢拱架严重变形,喷层裂开剥落,并与钢架脱离;上半断面高度缩小到不足1m 泥质砂岩、页岩及煤层煤系地层,原始地应力8.5~16MPa 4 施工期间隧底上鼓约1m,两侧边墙内挤很大;通车后不久,隧底上鼓30cm,行车中断 泥质片岩,最大埋深500m左右 略 略 3 开挖后,初期支护前,围岩一般能够(或者经过局部塌方后)成拱、自稳,变形一般发生在初期支护完成后。围岩变形量较大,持续的时间长。往往表现为初期支护破裂(混凝土)、扭曲(钢拱架),侵入隧道限界,最大已达到300mm,甚至将初期支护彻底破坏,产生大规模塌方 以薄层状炭质千枚岩为主,岩石硬度小膨胀率13%,易风化,地应力17~20MPa 2 隧道中有8段1680m的路段发生底鼓,严重地段轨顶抬高0.136m;1980年轨顶抬高达0.206m,水沟盖板跷起0.129m;隧底出现330余条横向裂缝,最大缝宽4~8mm 围岩为泥质页岩和砂质泥岩 略 略 1 工程情况及大变形特征 地质简况 地点 名称 序号 2、开展大变形段合修和分修风险评估 (1)施工难度比较 施工工序-------双线隧道大变形地段每延长米开挖量为145.79 m3,单线为91.50m3,双线隧道相对单线隧道必然要有更多的施工工序,若发生大变形,难以控制。 施工工期------对于控制工期的特长隧道施工组织来讲,合修隧道采用贯通平导方案,分修方案采用平行导坑加单线正洞,然后扩挖平行导坑的方法,利于保证工期。 塑性区深度3米 塑性区深度4.5米 断面大小------通过对家竹箐软弱地层,乌梢岭岭脊地带大变形处理措施的分析,小断面大变形处理技术相对成熟。大断面隧道大变形处理困难(如鹧鸪山公路隧道),相对于公路隧道而言,铁路隧道埋深大得多,大变形问题更为突出,其处理难度更大,风险更高。 (2)工程数量比较 隧道IV、V级围岩比例高达75%,隧道分修投资较大。合修方案虽然前期投资较小,但合修相对分修而言,施工期间投资增加的风险更大。 (3)运营维护比较 成兰线地震烈度高,所处地区震害频发,在运营期间可能发生较强烈的地震灾害,会造成隧道结构受损。5.12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公司对受灾地区隧道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发现: ①单线铁路隧道基本无重大损毁; ②公路隧道因跨度较大,较铁路隧道损毁现象严重; ③隧道破坏严重部位主要在洞口段、洞身浅埋段、岩层接触带和断层地段。 如果在运营期间发生地震灾害,分修隧道比合修隧道更能有效抵抗地震带来的损毁。即使在地震中隧道发生了损坏,分修隧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