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特色.doc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特色
摘要:本文以J.L.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为框架,从两个角度(即作者与读者的交流和小说人物之间的交流)分析了英国著名作家Austen的代表作之一《傲慢与偏见》中反讽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 言语行为理论 反讽
1 引言
英国哲学家J.L.Austin在他的《论育有所为》(1962)中提出:语言并不仅仅是用来“陈述”、“描写”或“说明”,还通常是用来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之后美国语言学家Searle(1969)对这一理论加以发展,现在该理论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哲学、语言学、心理学、文学批评等领域。国外许多学者对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文学作品分析的可行性作了深入的理论性的研究,如Marry Louise Pratt(1977)曾充分地论证了“文学语言”和“普通语言”并无二样。因而用来研究“普通语言”的理论可以用于文学批评中。本文以《傲慢与偏见》为文本,从作者与读者进行的交流和作品中人物之间的交流两个角度来分析该小说中反讽的语言特色。
2 理论背景――言语行为理论
Austin认为,要使“言”成功地有所“为”,即通过语言成功地实施某一行为,有三个条件必须满足。即三个“恰当条件”:1.说话人必须是具备实施某一行为的条件的人,如:并非任何一个人对着一艘船扔香槟酒瓶并说“I namethis ship Elizabeth,”时这船便命上了名:2.说话人对自己所说的话不能反悔,如在对某人说出了“I give and be-queath my watch to...”后便不能不给:3,说话人必须对自己说出的要去实施的行为抱有诚意。如果口中说“Ipro-mise...”,心却毫无履行承诺的诚意,许诺就成了空话,说话人只不过是滥用了施为句的句式而已。诚意条件是实施任何言语行为时所固有的必须条件。
Haverkate(1990)强调指出:“对诚意条件的反讽性的操作是实施任何反讽性的言语行为时所固有的。”正因为说话人真实的言外之意是句子命题内容的反说或否定,所以故意流露出无诚意而产生反讽。其间接含意往往是其命题内容的对立、否定或矛盾,它可以是正话反说(通过责备来赞扬)或反语正说(通过赞扬来责备),所以反讽句是一种间接施为句,实施的是一种间接言语行为,其以言行事是借助另一种以言行事的表达方式间接地实现的。当其所“言”是“赞扬”时,所“为”却是“责备”或“批评”,反之亦然。间接施为句一般都可以插入施为动词。但反讽却不行。鉴于反讽字面意义上遵循着礼貌原则而言外之意却威胁对方或第三方的积极面子,反讽可以说是一种“戴了面纱的”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它能让说话人委婉、间接地攻击对方而又不引起冲突,从而也就保住了双方的面子。
3 《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特色
3.1 《傲慢与偏见》中作者与读者交流上的反讽特色
众所周知,《傲慢与偏见》之所以能超越通俗小说的范围而跻身于世界巨著之列,其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其贯穿全书的反讽基调。作者以一种嘲讽的口吻讲叙了一些年轻姑娘们找丈夫的故事,抨击了当时社会中怪诞的价值观念。这就是作者通过反讽所执行的主要的言语行为。这种言语行为表现在小说的叙述、故事的展开及结局中。
3.1.1 反讽性的叙述
小说一开篇便打着“举世公认的真理”的口号:“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that a single man in D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当读者看到这句话时,对交流情景的了解很可能还仅限于这部小说的名称和作者。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小说”这个标签告诉读者摆在面前的是一个叙述性的语篇,既然这一开篇句紧随小说的“摘要”与标题而来,那么推断这句话就一定是作为故事“摘要”的继续,或者是对即将叙述的事件的评价。句中所执行的主要言语行为是阐述真理,但要读者认定这一“真理”是“举世公认的”是不可能的,于是读者假定作者是在暗示故事的叙述者在讥讽某些人。于是可以这样来理解叙述者:即便没有人作出过或会作出此类声明,但小说中的人物,如一心只想将女儿嫁入豪门的Bennet太太和以嫁人作为生活目标的Lucas家的女儿们,就是认定了这一“真理”并以此为处世准则的。说这话的人似乎是站在“有钱的单身汉”的立场上而作出的假设性的声明,但这一声明单身汉们未必认可,读者们也会质疑,因此故事的叙述者即作者故意违反了Grice(1975)的合作原则中的第一条――“质的准则”。根据Grice的“会话含意”理论(当说话人故意违反合作原则时,产生会话含义),因此叙述者在说反语。因为就英国19世纪早期的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