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砂陶的艺术发展历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紫砂陶的艺术发展历程.doc

浅谈紫砂陶的艺术发展历程   摘要: 紫砂陶,何以成为历代陶器玩赏家的偏爱?她又是如何地发展、演变,成为高超的艺术品?本文从追溯紫砂的发展历史入手,带领读者漫步紫砂艺术圣殿。   Abstract: Why could violet sand earthenware become the favorite of pottery collectors? How did she develop and evolve and become work of superb art? This paper read violet sand art from the developing history of violet sand.   关键词: 紫砂陶;艺术;发展史   Key words: violet sand earthenware;art;developing history   中图分类号:J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8-0327-01      0引言   紫砂,被誉为“东方红色瓷器”和“陶都奇葩”,她那独步艺林的飒爽英姿和丰富的艺术文化内涵,堪与闻名中外的国之精粹──瓷器并驾齐驱,明代林古度有诗云:「世间茶具称为首,玩赏揩摩在人手」。   说起紫砂,不得不追溯她那历经四朝的千年发展史。与近万年的陶瓷史相比,紫砂的诞生似乎有些姗姗来迟,当宋代已形成哥、官、汝、定、钧五大窑系,呈现瓷器全盛的壮观时,紫砂还在襁褓中嗷嗷待哺。   1宋代现端倪   北宋诗人梅尧臣在《寄茶诗》中说:「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雪贮双砂罂,诗琢无瑕玉」,其中的「紫泥」、「砂罂」所指是否为紫砂的推论,也苦等了近千年才于1974年宜兴丁山羊角山开掘了紫砂北宋窑址,从中出土了许多残器,经拼接整理依稀显露出北宋紫砂的雏形时,才印证了梅诗。相应地与梅尧臣同时期的诗人、书画家苏东坡曾于建中靖国元年告老辞官,到宜兴买田筑东坡书院,他嗜迷饮茶,在《煎茶歌》里唱出「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绝句,于是在民间便有了苏东坡饮茶的三个苛刻要求中的一条“一定要紫砂壶煮茶”的说法,由此「东坡提梁壶」传世的可信度也进一步得到提高。南宋紫砂其实物有现藏在镇江市博物馆,在丹徒一座古井中发现的三件瑰宝,以及南宋四大家之一的刘松年留给我们的一幅《卢仝煮茶图》中置于竹炉上的「水壶」图貌。   与两宋相比,整个元代可谓紫砂的盲区,除了蔡司沾在《霁园丛话》里记载了「余于白下获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知为孙高士遗物,每以泡茶,古雅绝伦。」那么一点贴近紫砂的描述外,别无他迹,显得冷冷清清,倒是此时此刻的景德镇完成了瓷质由软到硬的过渡,并烧出了青花、釉里红这样的瓷中精品而如火如荼。综观两宋及元代,滥殇其间的紫砂是那样稚嫩而残缺不堪,也许紫砂毕竟不像「火药」那样一鸣惊人,她是甘醇的,需要时代的酝酿和文化的沉淀。   2明代露头角   据文献记载,真正紫砂的兴起,始于明代正德年间。首先是供春的出现。供春,这位朱砂陶艺家,是众所公认的紫砂壶创始人。与其同期的紫砂陶器名家有董翰、赵梁、元畅、时朋、李茂林等人,众家各有所长,其中赵梁擅长于提梁壶的造型;李茂林擅制小壶,时朋为时大彬之父「朋亦做鹏」,与董翰、赵梁、元畅为当代四大名家。此期的作品中,有汉方、菱花、僧帽、扇型、圆珠梨式以及花卉、竹节、提梁等造型,筋纹器的作品也是此时期的突出代表。   3清代展商机   到明末清初则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起来,她闪亮的英姿终于挤身陶瓷艺坛的前沿。如从传记中金沙寺僧(生于明正德丙寅年,公元1506年)算起至宣统辛亥年(公元1911年),紫砂在这400余年里,为中国陶瓷的成长谱写了激昂又震撼人心的篇章。文史资料如明代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王稚登的《荆溪疏》、文震亨的《长物志》、张岱的《陶庵梦忆》、陈贞慧的《秋园杂佩》等,清代则有吴骞的《阳羡名陶录》、周澍写的《台阳百泳注》、张燕昌、李渔、王士祯、阮葵生、陈维崧、李斗也分别撰文《阳羡陶说》、《闲情偶寄》、《池北偶谈》、《茶余客话》、《研斋随笔》、《扬州画舫录》,国外如日本的奥玄宝编著了《茗壶图录》,正史中的《重修宜兴志》、《重修常州府志》也以重笔记载了紫砂。   此时紫砂陶艺界较为有名的是陈用卿、惠梦臣、陈子畦等。而陈用卿再次将铭文刻于壶身,增加了作品的文气。陈子畦在案头白剑的作品构造上,更使紫砂陶艺在文书气质方面表现了多姿的色彩,同时拓展了外销贸易,唤起紫砂陶潜在的商业价值。康熙、雍正、乾隆中期,涌现了陈鸣远、史继长、陈汉文和王南林等陶艺家,尤其以陈鸣远为当代的佼佼者。而后在太平天国时期的名家邵大亨创作了鱼化龙,直至二十世纪初紫砂壶的生产转入完全商业化阶段。这段时期,宜兴的紫砂陶艺作品也开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