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均平”观与现代经济分配和增长理论 -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DOC

儒家的“均平”观与现代经济分配和增长理论 -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儒家的“均平”观与现代经济分配和增长理论 -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儒家的“均平”观与现代经济分配和增长理论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马涛 李绍东) 内容提要:现代人在评价儒家“均平”的经济思想主张时多持一种否定的态度,认为这一“均平”观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本文提出儒家主张的“均平”是一种相对均平而非绝对均平。本文评介了现代西方经济学中有关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研究的部分新成果,这些成果支持了儒家的论点,因此重新反思和评价儒家“均平”分配的经济思想,在现代和谐社会的构造中也就具有了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 在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儒家主张收入分配的均平。不过,儒家的“均平”不同于农民起义中所提出的“均平”口号:农民起义中所提出的均平,是要求实现对社会产品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而儒家的均平则是一种相对的均平,即主张实现各阶级、各等级间的利益均衡。儒家反对绝对的平均主义。儒家的均平思想始自孔子,孔子明确提出治国者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调节财富分配的状况,使之与人们不同的社会身份地位相适应。如孔子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孔子这里的“患不均”与“均无贫”是有特指的,即“均”不是要消除贫富之等差,而是要适当兼顾到贫富各等级的利益,不可使富者太富、贫者太贫,以免打破社会的均衡。在《礼记·孔子闲居》篇记有孔子的话说:“故圣人之制富贵也,使民富不足以骄,贫不至于约,贵不慊于上,故乱益亡。”显然,孔子这里的“患不均”其主旨就是要求对于贫富间利益均衡关系的一种调整。先秦儒家有关均平的说法,大都是就利益的均衡而言的。孔子强调“中庸”的方法论,提倡“执其两端而用其中”,反对“过犹不及”,因此在财富的分配上也必然主张应“中道”、“合度”、“各得其分”。明儒吕坤对孔子均平思想的本意理解的颇为透彻,他说:“圣王治天下,不说均,就是平。天下所望于圣人,只是个安字。圣人所以安天下,只是个平字。平则安,不平则不安矣。”但又明确指出,“平”是相对的:“平之一字,极有意味。所以至治之世,只说个天下平。或言水无高下,一经流注,无不得平。曰:此是一味平了。世间千种人,万般物,百样事,各有分量,容有差等,只各安其位而无一毫拂戾不安之意,这便是太平。如君说,则是等尊卑、贵贱、大小,而齐之矣。不平莫大乎是!”吕坤解读出孔子的“平”绝非是“一味平了”,而是“各有分量,容有差等”,只是不能悬殊太大,否则不平则鸣。 在先秦时期,人们对孔子“患不均”命题的内涵已有了两种理解:一属经济范畴,如财富分配之类的公平与否;二引申理解为政治范畴的施政公平与否。在孟子、荀子所说的“均”中,都涵有了这两层内涵。如《孟子·滕文公》曰:“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强调了土地占有的均平是仁政的基础。孟子又多次讲到与治天下有关的“平”,如《离娄上》曰:“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尽心下》曰:“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离娄下》曰:“君子平其政。”这里的“平”显然又是指施政的公平。荀子在论证他的等级名分制度时提出建立一种“维齐非齐”的社会经济关系,认为唯此方能实现“天下莫不平均、莫不治辨”(《荀子·王霸》)的仁政理想。荀子还明确指出,为人君者应“以利分施,均遍而不偏”(《荀子·君道》),这里的“平”也是指施政的公平。汉儒孔安国在对孔子“患不均”这段话的注解中也明确地指出:“国,诸侯;家,卿大夫。不患土地人民之寡少,忧政理之不均平,忧不能安民耳。民安则国富。”这里也把“均”明确注解为是施政之公平。 在历史上,受儒家“均平观”的影响,儒家学者对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多持一种批评的态度。自汉代开始,由于以土地占有不均为代表的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现象越来越严重,由此带来的赋役负担不均和社会不安定状况也有增无减,封建统治者在关注施政“均平”的同时,也更多地以经济问题即如何使土地占有和赋役负担相对“均平”为焦点,提出其相应的政策建议。如在汉初的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就指出当时的贫富分化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今欲损有余补不足。富者益富,贫者益贫矣,严法任刑,欲以禁暴止奸,而奸犹不止。”(《盐铁论·轻重》)董仲舒也认为土地兼并使得“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打破了为等级名分制度所确定的土地财产占有关系,造成了“富者奢侈羡溢,贫者穷急愁苦,穷急愁苦而上不救,则民不乐生”(《汉书·董仲舒传》)的严重局面。他们强调统治者必须善于调节经济利益的均衡,并通过国家行政手段来实现这一目的。这里所说的国家行政手段包括均田、均赋税、均力役,通过这些手段来抑制和克服那些违礼犯份的上援下侵现象,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贫富两极分化趋势。 儒家学者之所以主张“均平”的经济分配,是因为他们认为贫富两极的分化不仅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还会使财富日益集中在既不劳动又不经营的寄生性的地主阶级手中,农民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