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战国策》所见邯郸成语典故.doc
《战国策》所见邯郸成语典故
【摘 要】《战国策》中有许多邯郸成语典故,因为赵国是纵横家的主要活动区域,处于山东六国的中心,是合纵连横的大本营。《战国策》中的邯郸成语典故涉及早期赵氏的活动;记录着赵国史重要人物和事件;包含有纵横家谋略与论辩技巧;反映了纵横家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和当时唯利是图的社会风气。《战国策》中的邯郸成语典故,充分反映了赵国历史文化内涵。
【关键词】《战国策》;邯郸;成语典故
中图分类号:H13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247-02
邯郸是中国成语典故之都,其成语的形成与邯郸的各个辉煌历史时期有关。邯郸成语典故形成于先秦两汉的赵国,东汉建安时期、十六国、东魏北齐等时期的邺城,唐代魏博节度使和北宋所在的大名,直至明清时期的邯郸,其内容皆有覆盖。[1](P219)在古代典籍里,无论《左传》、《国语》,还是《史记》、《战国策》,对先秦晋国赵氏和以后的赵国记载较为丰富。如《赵世家》在《史记》中属于列国“世家”里最长的一篇。定都邯郸的战国赵国在“战国七雄”中影响很大,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著名成语典故。邯郸成语典故的核心成语多在先秦赵国时期,故人云“邯郸成语多姓‘赵’”。笔者认为赵文化核心成语大概400条左右,多出自《史记》、《战国策》、《荀子》等传世文献。即便如此邯郸也无愧于“成语典故之都”的称号。本文就《战国策》中所见邯郸成语典故进行一些梳理分析。
一、《战国策》中出现众多邯郸成语典故的缘由
成语的形成源于上古时期书契不易,所以造句简朴,语言用词有力求整齐的特点。两汉赋兴,使用四六骈言,节奏铿锵、语句整齐,沉积为成语典故。古代的蒙学读物多偏重四言,造成中国多成语的语境习惯。《战国策》骈语的运用程度很高,频繁地以骈语入散文的书写习惯。在《战国策》等作品中,“更是使用大量的‘四字格’寓言故事来增强其形象性及说服力,从而成为成语的又一个源头。”[2](P64)《战国策》反映策士的思想言行,渲染他们的论辩技巧及凌厉的词锋,常用四字格的短语。这些短语逐渐凝固为成语,沿用至今。其中的邯郸成语典故如“胡服骑射”、“鹬蚌相争”、“前倨后恭”等多达几十条。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文史名著,是从战国到秦汉间纵横家游说之辞和权变故事的汇编。它主要记载了纵横家游说诸侯、纵横捭阖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为什么《战国策》中有许多邯郸成语典故呢?因为《战国策》涉及赵国的资料非常丰富,《赵策》有四篇,在其它篇章里也颇多赵国的信息。赵国是纵横家的主要活动区域,司马迁说:“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3](P2304)赵国作为“四战之国”,不仅是纵横家的诞生地,而且是其活动的主要地区。有学者对战国纵横家的地域分布进行过统计,按照赵国位于今山西省大部、陕西北部、河北中南及西北部、山东、河南、内蒙古的一部分这个范围,统计出赵国纵横家有20人,在战国各国中位居第二,仅次于秦国。[4](P21)赵国处于“四达之国”的地理位置,位于山东六国的中心,是合纵连横的大本营,是众多纵横家频繁活动的主要国家。战国后期,赵国成为合纵的中坚力量,故而一度出现了“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的盛况。所以,《战国策》作为战国纵横家书,有很多脍炙人口的邯郸成语典故是不足为怪的。
二、赵文化是《战国策》中邯郸成语典故的主要内容
(一)《战国策》涉及早期赵氏的成语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语出《赵策一》。张孟谈协助赵襄子灭智氏,大功告成后,急流勇退, 不贪名誉地位,断然向赵襄子提出辞呈,而且告诫对方“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5](P498)。还有成语“漆身吞炭”,出自《赵策一》,这是关于豫让刺杀赵襄子的故事,既歌颂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士人品格,也肯定可作为赵国宗主赵襄子的大度。智伯的贪得无厌,使得与其联合灭赵氏的韩氏、魏氏被赵氏谋臣张孟谈说服,晋国韩、魏两家与赵氏共同对付智伯,智伯被赵襄子杀死。智伯曾待豫让如国士,故豫让发誓一定要杀赵襄子为主人报仇,几次伺机刺杀都被赵襄子识破,赵襄子敬其对智氏的忠诚,释放了他。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又吞炭为哑,变其音……”[5](P501-502),不想让赵襄子认出自己,结果再次行刺时又被抓住,之后为忠于智伯自杀身亡。
(二)《战国策》记录赵国史重要人物和事件的成语
胡服骑射,出自《赵策二》。赵武灵王说“夫有高世之功者,必负遗俗之累;有独知之虑者,必被庶人之恐。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5] (P549)。这里也有“高世之功”这样的成语出现。胡服骑射作为赵国最大的军事改革,也是中国古代冷兵器时代的重大军事改革,被认为是中国古代骑兵代替车战的开端。成语“旷日持久”出自《赵策三》。赵惠文王三十年(公元前27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