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东坡“轻词而重诗”说献疑.doc
东坡“轻词而重诗”说献疑
摘要:苏轼在诗和词的创作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然而相对于他的词而言,有很多学者认为东坡“轻词而重诗”。但事实上,苏轼不仅词作瑰丽,更重要的是突破了诗尊词卑的传统观念以及“艳科”的传统,提高了词的文学价值,使词成为了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这说明他并非“轻词而重诗”,而是词诗双向发展。
关键词:苏轼;宋词;轻词重诗;革新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3-0020-02
词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体式。宋初,词被视为艳科小技,评议不多,最初论词,多见于序跋和书札,大都出于苏轼及其门下弟子,这一类是论词单篇。此后产生了论词专著,如杨绘《时贤本事曲子辞》、王灼《碧鸡漫志》等。
作为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苏轼常把词称作“小词”、“微词”,在《与蔡景繁》书中曾说:“颁示新词,此古人长短句也。得之惊喜,试勉继之。”《答陈季常》书又云:“又惠新词,句句警拔,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更有甚者,在其《替张子野诗集后》中说:“张子野诗笔老妙,歌词乃其余技耳。”苏轼在此将词看作是“诗之余技”,虽如此,我们也不能就此就认定苏轼“轻词而重诗”,这些言论完全可以理解为苏轼就词的发展先后立论,并非是对词的贬义。苏轼是推崇词体的,并且他鼓励作词,但他不满前人一贯的浮艳词风,提倡对词进行一定的革新,这对南宋词坛倡导复雅的风气有一定影响。
苏轼对词的看法在学术界有很大的争议,往往认为他“轻词重诗”。对此,笔者并不认同。如果说苏轼“轻词而重诗”,那么他就不会在词方面作出巨大的贡献。正如陈延焯在《白雨斋词话》卷七中所言:“人知东坡古诗古文卓越百代,不知东坡之词尤出于诗文之右”。
苏轼对词的改革与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苏轼确立了豪放旷达的美学风格,创立了豪放词派,为词的发展新开一面。陆游曾说东坡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曾?V也说苏词“豪放风流,不可及也”。自苏词始豪放与婉约成为两个最基本的词体风格范畴。
其次,苏轼打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以写意为主,推进了词律的发展。
李清照《词论》批评苏词为句读不茸之诗,《苕溪渔隐丛话》也说东坡词似诗,然而正是这种“以诗为词”、不擅唱曲打破了以往词律,开创了音律不谐的新局面,给文字更大的自由,让丰沛的激情和奇岖的想象任意驰骋。于苏轼来说,词首先是像诗一样的抒情文体,其次才是演唱的歌词,词最主要的的在于动心而不在于悦耳,因此,苏词突出了内涵、强化了文学性。自此,词逐渐脱离了音乐成为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体裁。
第三,苏轼以其伟大的人格为词品的提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一)在美学追求上化俗为雅。当柳词风靡之际,他清醒地认识到“世言柳耆卿曲俗”,并把柳词“以俗为美”的审美趣称为“柳七郎风味”。柳词的“以俗为美”主要表现在词的题材内容、形象的塑造,以及井俚俗言的应用。这些使得柳词过于香艳、淫亵,许多文人不屑一顾,李清照更是认为其“词语尘下”,韵终不胜。鉴于此,苏词自然而然的就把这种“士格”转化为美学风格高扬。在婉约词的创作上,苏轼对柳词进行了革新。在美学追求上化俗为雅,具体表现为:在题材变多写社会市井俚俗生活为多写士大夫文人的高雅情趣,将词中的青楼歌妓的形象转变为大家闺秀,在语言上摒弃市井俚俗为士大夫文人惯用的书面词汇。这种“化俗为雅”的在中国的词史上可谓是一大创新。如《贺新郎》(乳燕飞华屋)一洗花间词风的风尘、淫靡之态,不仅深情款款,又品格独高。
(二)雅艳相济,刚柔并举。“词有二派,曰刚与柔。毗刚者斥温厚为妖冶,毗柔者目纵轶为粗犷。而东坡刚亦不吐,柔亦不茹,缠绵芳悱,树秦、柳之前旃;空灵动荡,导姜、张之大辂。唯其所之,皆为绝之”。从冯煦为朱孝臧注《东坡乐府》作序可看出苏词最大特色就是在刚柔之外自成一体。然而,苏轼并没有完全抛弃艳情,而是在保留传统婉约词的“艳科”特征的基础之上对其加以改造、淡化和内化。
在中国词学史上,婉约词以柔靡绮丽为美,内容富有浓厚的胭脂粉味和富贵气,语言上“最着意设色,异文细艳,非后之纂组所及”。苏词并没有体现传统的“以艳为美”,而是以高雅来冲淡和减弱“艳”的浓度,使其藏于里而不漏于外,并且使雅与艳在婉约词中相互调节。
另一方面,苏轼将红颜歌妓作为映衬,来衬托主体男性形象的刚猛和力度,如《定风波》(送元素),这一类词将温柔多情的女性形象与意气风发的男性形象相结合,使得刚性美和柔性美和谐而统一,这正是刚柔相济的完美体现。
(三)从“类型化”到“个性化”的转变。词到苏轼一改以往的“男子作闺音”的风格,他不但祛除了婉约词中的脂粉气息,并且还在词中寄寓了创作主体的精神思想和个体思考。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