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商丘市豫剧院送戏下乡所想到的.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由商丘市豫剧院送戏下乡所想到的.doc

由商丘市豫剧院送戏下乡所想到的   2007年5月,中国移动商丘分公司和商丘市豫剧院戏企联姻,启动了主题为“建文化名市送文艺下乡”的双百场演出活动。一时间在豫东大地上,基层群众奔走相告,激动非常。在这次双百场演出活动中,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感受着人们的热情,思索着艺术团体的生存与发展之路,探索着怎样用优秀的文艺作品回馈群众的厚爱。   我曾亲历了商丘市豫剧院赴农村演出的现场,其感人至深的场面,如今想来,仍令人激动不已。今年8月的一天,商丘市豫剧院的演职员们来到柘城县的乡村演出,当时室外温度高达摄氏三四十度。只是一个不足十平方米的简易舞台,就吸引了村里村外方圆十几公里的一万多名观众前来看戏。为了躲避灼热的阳光,他们或打伞,或顶毛巾,有的干脆脱去上衣撑在头上,远远望去,一片万紫千红,令人炫目。似火的骄阳,压不住群众们看戏的热情,随着开场鼓声的响起,演员和观众们在剧情的变化中实现了情感的交融与互动:一段精彩的唱腔,换来一次长时间的掌声;一段幽默的表演,赢来一次观众的开怀大笑。声势如潮,掌声如雷。   在21世纪的今天,在各种先进的文化娱乐方式十分普及的情况下,竟会有如此之多的群众沉醉于这种传统的艺术表演方式,着实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同时也给了我这个基层文化工作者极大的感动和鼓舞。民族艺术的魅力经久不衰,人民群众的文化渴求高涨洋溢,此中恰恰蕴藏了基层艺术团体实现崭新发展的无尽希望。   现在许多剧团都在说,戏剧事业处于低谷,市场严重滑坡,观众越来越少。为了挽救市场,唤回观众,不少剧团都采取了“大制作”“大投入”的方法,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借贷排戏,等戏排好后才发现戏票还是没人买,剧场照样没人进,所有的投入打了水漂。更有甚者,表演团体花巨资排一出戏,就是为了参加一个比赛,几十号人、几十万元钱、费时几个月生产出来的剧目只能给评委演出一场了事,然后就无人问津,只好束之高阁,封箱停演。豪华的演出犹如美丽的昙花一现,慢说基层观众,就连都市里爱好艺术的大多数观众也难睹其风采。当然,我并不是说高额投资生产剧目如何如何不好,只是高额投资要有相应的回报才好。策划生产一个剧目,首先要研究市场,揣摩观众心理,然后慎重投资,最大限度地杜绝花钱出力不讨好的现象。那么是广大的基层观众不愿欣赏这些花巨资排出来的戏吗?不是!是这些院团不愿在基层演这些大投入的戏吗?实事求是地说,也不是!即便一方愿演,一方愿看,还有一个演出场所的问题是任何一方也无法解决的,同时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但凡大投入排出来的大作,其舞台科技含量之高是非专业人员所想象不到的。就目前而言,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具有的演出场所,其简陋程度令人咋舌,从根本上就无法满足现代舞台的装置需求,更何况那些连固定的演出场所都不具备的乡镇呢?   如何解决这种并不太符合市场规律的供需矛盾呢?答案就是大力扶持基层院团,紧盯广阔的农村市场,心里想着广大基层观众,实事求是、设身处地、因地制宜地多为基层观众写戏、排戏、演戏,以满足他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强烈要求。   行文至此,我想到了一个值得大家关注的问题,那就是艺术表演团体的生存与发展现状。以我所在的城市而言,商丘是豫剧豫东调的发源地,是戏曲之乡,该地区本来有很多不同剧种、不同性质的艺术表演团体,如四平调、柳琴、越调、曲剧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因素的冲击,许多团体已不复存在,有的稀有剧种已多年无法正常演出,形将消亡,很多优秀的从业者靠唱喇叭班(一种从事婚丧嫁娶助兴演出的职业)维持生计。仍在坚守的一些艺术表演团体,他们肩扛行李卷,手提锅、碗、盆,一年四季游走乡间,每年演出三四百场,他们无怨无悔,不计得失,为活跃基层文化生活做出了多少默默无闻的工作,又做出了多少无私的奉献,可就是这样一支可敬又可爱的队伍目前正在受到生存的挑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地方没有站在积极的角度上去考虑如何给这些艺术表演团体以有力的扶持,使其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而是采取简单的态度,将他们推向市场,使其自生自灭。其结果势必是基层文化娱乐阵地的日益萎缩,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在今年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一级演员、郑州市豫剧院院长虎美玲女士也道出了一个艺术家的担心,她说:“从明代算起,相继在河南境内产生、存在和流行过的各类剧种有近80个,其中戏曲剧种65个,但目前仅剩30多个,其余均已消亡或已退出河南。”她呼吁要像抢救保护文物一样抢救保护地方戏曲,对于偶尔还能演出具有一定活力的地方剧种,政府要实行保护政策,引导、鼓励他们参与社会文化市场竞争,并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生存中谋发展。   商丘市豫剧院在严峻的市场竞争中、在政府的扶持下,先后与张弓集团联姻,与中国移动商丘分公司牵手进行送戏下乡演出,其模式是“企业拿钱,剧团出力,百姓无偿看戏”。企业花钱宣传了企业文化,剧团出力得到了经济效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