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二十世纪《水浒传》的戏曲传播.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二十世纪《水浒传》的戏曲传播.doc

论二十世纪《水浒传》的戏曲传播   摘 要: 二十世纪水浒戏曲的传播主要是以宋江、武松、鲁智深、李逵为主角的剧目。“五四”运动以后,欧阳予倩改编的京剧《武松与潘金莲》,洪深改编剧的评剧《阎婆惜》,都体现了妇女解放思潮。抗战时期至建国初期水浒戏曲的改造,以《逼上梁山》和《三打祝家庄》为代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水浒戏曲出现新变,魏明伦的荒诞川剧《潘金莲》产生了轰动效应。   关键词: 二十世纪 小说《水浒传》 戏曲传播      戏曲传播历来就是造成小说《水浒传》影响深入人心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研究《水浒传》的传播方式,就不能忽视戏曲传播这一重要渠道和主要传播方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梆子戏、柳子戏、黄梅戏、昆曲等地方戏中均有多种水浒戏上演不衰,其中昆曲中就有三十余种。据王晓家考证,现存水浒戏中,京剧中有一百二十八种。活跃在京剧舞台上的水浒戏,以武松、鲁智深、李逵为主角的剧目,所占比例很大。[1]这是因为武松的慷慨神武、鲁智深的侠义豪爽、李逵的粗夯莽直的形象一直受到历代读者的喜爱,其故事已经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们身上的传奇故事对读者具有莫大的吸引力。   一、“五四”运动以后水浒戏曲传播的时代内涵   “五四”运动以后,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传入中国,追求个性自由、妇女解放成为时代的大潮。欧阳予倩改编的京剧《武松与潘金莲》于1928年在上海天蟾舞台首演。此剧与传统描写潘金莲的戏立意不同,内容强调潘金莲对性爱的追求和渴望。白玉霜在戏中把潘金莲演成一个为爱而牺牲、打破伦理观念的勇敢者,改变了潘金莲“淫妇”的形象。《守灵》一场,作者借潘金莲之口,控诉了封建礼教和旧婚姻制度对女子的残害。最后《杀嫂》一场,潘金莲更有大段念白,表明自己灵魂早被武松取去,肉体已不足惜,并表示能死在心上人武松之手,也是幸福的。此剧在上海演出,连告满座,盛况空前。当时的《申报》曾以“历史上一个委屈的女性,人世间一件终古的恨事”作评,对潘金莲寄予了同情。此剧为潘金莲翻案,把她塑造成封建婚姻的叛逆者、自由恋爱的追求者,甚至给人以“妇女解放前驱”之感,虽然也存在着矫枉过正的毛病,受到当时一些保守顽固势力的非难和指责,但《潘金莲》毕竟顺应了时代潮流,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契合了广大民众的心理,所以自从它问世之后,便得到受众的认可和喜爱,成为戏曲舞台上长演不衰的剧目。六十年代初,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猛进秦剧团据此剧改编成秦腔演出。八十年代,魏明伦又在此基础上创作了轰动一时的荒诞川剧《潘金莲》。   三十年代,与欧阳予倩的《潘金莲》命意相同的还有洪深编剧、白玉霜主演的评剧《阎婆惜》。该剧1936年在上海恩派亚戏院首演,各场依次为《卖身》、《藏姣》、《借茶》、《拾巾》、《下书》、《闹院》、《杀惜》、《情死》。评剧《阎婆惜》与其他剧种不同之处在于:张文远在阎惜姣被杀后,内心痛苦,终在神经错乱恍惚迷离中随阎惜姣鬼魂而去。剧本还把宋江写成一个“混”衙门的土豪,惜姣对他厌恶,遂和张文远有私,对惜的身世和命运寄予了同情。   二、抗战时期至建国初期水浒戏曲的改造   1942年在延安抗日根据地毛泽东主持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政治服务”的新的文艺政策。作为对这一文艺政策的积极响应,反映阶级斗争和人民斗争智慧的水浒剧《逼上梁山》和《三打祝家庄》诞生了。《逼上梁山》1943年由延安平剧院杨绍萱、齐燕铭等集体编剧,1944年1月2日由中央党校三部于延安首演。该剧把颠倒了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着眼点不是坐实于林冲这一形象的阶级属性,而在于他从忍受走向反抗的过程所体现的普遍意义,在于编导者在挖掘“林冲夜奔”等传统“水浒戏”的含义时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创作观念。该剧的编导们说:“中心问题,则是这个剧的主题,主要的不应该是林冲的遭遇,个人英雄的慷慨和悲歌,君临于群众之上;而是在林冲遭遇的背后,写出广大群众的斗争和反抗,一个轰轰烈列的创造历史的群众运动。在这个运动中林冲被推动走向革命,而且林冲只有与群众结合才有出路。因此就必须明确地、对比地写出统治与被统治的两方面的阶级斗争,群众怎样团结了自己,怎样争取了朋友,并联合起来战胜了敌人。”刘芝明指出,正是在这样的创作思想指导下,编导者在《水浒》本来的情节基础上,增加和充实了一些内容,如“借粮”、“草料场”、“动乱”等出戏,从而“把农民表现得有力些”。[2]在“结盟”一场中让李小二提出奔梁山,来启发林冲。在火烧草料场时,又写群众与林冲并肩作战、至仁至义地保卫了他。于是林冲感激地说:“想俺林冲,到处被奸贼陷害,又到处遇父老兄弟搭救,今后咱只有与群众同心协力推翻无道昏君。杀尽奸邪,打开生路。”这就从旧题材中引申出新的主题:压迫与造反、人民与革命的必然联系。   《三打祝家庄》由任桂林、魏晨旭、李伦1944年于延安编剧。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