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文坛喜好嘲谑的风习.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唐代文坛喜好嘲谑的风习.doc

论唐代文坛喜好嘲谑的风习   摘 要: 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开放、政治宽松,广泛流行着嘲谑的风习,而文坛更是盛行此风。不论是身居高位的公卿将相,还是默默无闻的小官吏,都喜好嘲谑。不论是用来问候调笑,还是针砭时弊,总之,嘲谑在文人的生活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反过来,它对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 唐代 文坛 嘲谑      在记载唐代旧事的笔记小说中,时常可以看到唐代文人嘲谑的例子,其数量足以引起研究者的重视,而正史也有相关的补证。本文将具体分析唐代文坛文人互相嘲谑的一些例子,结合时代背景探讨这种风习形成的原因,以及这种现象对唐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以嘲为戏,以谑为刺   嘲谑,顾名思义,调笑戏谑,需要活跃的思维在脑中进行加工,也离不开以机智的语言表达出来,所以文人是嘲谑风习最主要的体现者。唐代更是如此,文人们往往以此作为交谈的开始,类似问候语,并借此博得好感。唐代孟?さ摹侗臼率?》中就特别辟出“嘲戏第七”专讲当朝嘲谑的故事。比如:   开元中,宰相苏味道与张昌龄俱有名,暇日相遇,互相夸诮。昌龄曰:“某诗所以不及相公者,为无‘银花合’故也。”苏有《观灯》诗曰:“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味道云:“子诗虽无‘银花合’,还有‘金铜钉’。”昌龄《赠张昌宗》诗曰:“昔日浮丘伯,今同丁令威。”遂相与拊掌大笑。   苏味道与李峤、崔融、杜审言合称“文章四友”;而张昌龄也绝非泛泛之辈,当时好偷名士文章的张怀庆,人谓之谚曰:“活剥张昌龄,生吞郭正一。”可见张昌龄也在名士之列。这两位称世的诗人不期而遇,以对方知名诗句中的关键词来恭维对方,形成融洽愉快的氛围。   诗人张祜,未尝识白公。白公刺苏州,祜始来谒。才见白,白曰:“久钦籍,尝记得君‘款头诗’。”祜愕然曰:“舍人何所谓?”白曰:“‘鸳鸯钿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非款头何邪?”张顿首微笑,仰而答曰:“祜亦尝记得舍人‘目连变’。”白曰:“何也?”祜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非‘目连变’何邪?”遂与欢宴竟日。   这也是两位文人的见面,不同的是初次见面,为了打破僵局,白居易巧妙地将张祜的“鸳鸯钿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理解为“款头诗”,张祜很是高兴,自然投桃报李地谈起白居易的诗“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两人相谈甚欢,一下子成了朋友,“欢宴竟日”。   当然除了互相表示友好外,有些嘲谑还带有针砭的意味。文人不是单纯地喜嘲谑而嘲谑,而是借由这种看似不羁的方式来抒发心中的抑郁。   唐衢州盈川县令杨炯词学优长,恃才简居,不容于时。每见朝官,目为麒麟楦许怨。人问其故,杨曰:“今?J乐假弄麒麟者,刻画头角,修饰皮毛,覆之驴上,巡场而走。及脱皮褐,还是驴马。无德而衣朱紫者,与驴覆麟皮何异矣!”[1](P163)   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刚正不流于世俗,以驴马披麟皮来讽刺无德而居高位者,恰当而辛辣。   唐姜晦为吏部侍郎,眼不识字,手不解书,滥掌铨衡,曾无分别。选人歌曰:“今年选数恰相当,都由座主无文章。案后一腔冻猪肉,所以名为姜侍郎。”[1](P90)   司刑司直陈希闵以非才任官,庶事凝滞。司刑府史之为“高手笔”,言秉笔执额,半日不下,故名“高手笔”。又号“按孔子”,言窜削至多,纸面穿穴,故名“按孔子”。[1](P132)   看来嘲谑之风在一般文人中也相当盛行,他们以此巧妙的隐喻批评朝廷任用无知无识的人,为江山社稷的将来担忧。更有文人,以嘲谑的方式调侃自己:   唐卢延让业诗,二十五举方登第,卷中有“狐冲管道过,狗触店门开”之句。租庸调张浚亲见此事,每称赏之。又有“饿猫临鼠穴,馋犬舐鱼砧。”为中书令成?I所赏。又有“栗爆烧毡破,猫跳触鼎翻。”为蜀王建所赏。卢谓人曰:“平生投谒公卿,不意得力于猫鼠狗子也。”[2](P962)   虽说得到了许多公卿的赏识,但是他们所赞许的都不是自己认为的得意之作,而是猫鼠狗之类不登大雅之堂的诗句,卢延让嘲笑自己,更是在感慨另一种不得志。   二、唐代的特殊现象   1.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都不是孤立的,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是动态的、发展的,发展的经济又成为不断演进的文化的主要载体,也就是说,文化只有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才能对个人和社会产生影响。唐代已开始就形成自己的货币政策,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在农业方面,新的生产工具――曲辕犁、水车和筒车的使用;手工业方面,唐朝前期主要有纺织业、陶瓷业和矿冶业,后期,南方手工业大幅进步,特别是丝织业、造船业、造纸业和制茶业;工商业的繁荣就更不用细说了,唐代开放的民族和对外政策,让大唐一度成为世界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在这么宽松的经济环境中,人们的心态自然比较轻松,才有可能互相嘲谑为戏。   2.嘲谑的风习在政坛上也很普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