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圣.奥古斯丁神学自然法追述
圣.奥古斯丁神学自然法追述[摘要]圣“原罪说”的基础之上,并且由此阐释了自己的“上帝之城”的观点,以及他的自然法三分法理论,即永恒法、自然法、实在法。奥古斯丁的理论为当时战败后罗马帝国的命运和人们的信仰找到了支持,并且为当时以及后来的基督教发展和社会统治带来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原罪说;上帝之城;永恒法;自然法;实在法
一、作为理论来源的背景材料
一个人的思想形成与他所处的整个社会背景是离不开的。在追述圣
(一)个人生平简介
奥古斯丁于公元354年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的一个小镇上。他的父亲帕特里西斯是一个异教徒,从他的身上奥古斯丁遗传了敏锐的感受力和强烈的激情。奥古斯丁并非一出生就接受洗礼成为基督徒。他的母亲莫尼卡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但是母亲对上帝的渴慕和虔敬并没有对早期的奥古斯丁产生多大的影响。年轻的时候,奥古斯丁一方面陷在肉体的情欲之中,放浪形骸,另一方面在思想上不断地寻求。从摩尼教,到学院的怀疑主义,再到柏拉图主义,奥古斯丁走过了不少曲折的道路,直到三十三岁那年,他才皈依了基督教
十九岁时,奥古斯丁读到西塞罗的著作《荷尔顿西乌斯》这本书使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是他第一次被哲学所吸引。哲学在他心中激发一股强烈的热情使他想脱离尘世去寻求真正的智慧。后来,他又读到了一些柏拉图主义者的著作,这些著作使他越发鄙弃流变的感觉世界,把目光转向永恒不变的超感觉世界。奥古斯丁早期的思想深受柏拉图主义的影响。那时,他并不认为柏拉图主义与基督教信仰有什么冲突。谈到柏拉图时,他以赞赏的口吻说:“他不怀疑从事哲学探索就是爱神。”当然,哲学本身并不必然把人带到基督的面前。奥古斯丁之所以能够认识神,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乃是神的恩典。以及加上他自己的谦卑。奥古斯丁皈依后,更加寻求对上帝更完全的认识。在对事物的认识上,他总是把信仰放在首位。他引以赛亚书上的话说:“你们若是不信,定然不能理解。”但是对他来说,信仰本身同时也是一种理性行为,信仰要求我们去理解。在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问题上,托马斯古斯丁的态度:“浸染在柏拉图主义者学说中的奥古斯丁,每当发现他们的教导与信仰一致时,他就吸收;而他若发现有什么与信仰相左的地方,他就修正。”奥古斯丁对柏拉图主义与基督教思想之间的融合同样也体现在他的爱的理论上。爱在奥古斯丁的思想中无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甚至被人称为爱的神学家。他对源发于希腊的欲爱和源发于基督教的圣爱二者的融会,在基督教思想史上为爱的理论立下了一块独一无二的丰碑,其影响之深远迄今无人能及
(二)社会背景的影响
圣斯丁思想的影响,是在欧洲发生巨大的社会和政治变动的时期,就是罗马帝国衰亡的时期,紧接着欧洲就进入中世纪。这个时期宗教狂热严重,黑暗而残酷。而欧洲基督教的有组织教会的形成,也是在这个时期。正是由于他所处的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使得他的理论建立在原罪说的基础之上,把神的地位推到了极点,而尽量贬低人的地位。奥古斯丁的思想,成为推动基督教发展的主要力量。在以后的数百年中,奥古斯丁的神学成为基督教教义的基本来源,他的思想也称之为神学自然法
奥古斯丁的著作很多,在历史上是数得着的,包括自传、200多封书信、近400篇布道词、早期的哲学对话、《上帝之城》等辩护词、大量的与异端的辩论、《圣经》的注释、《论三位一体》等专论,总字数可能达到五、六百万
二、奥古斯丁的基本理论结构
(一)原罪说
奥古斯丁是一个极富热情的人,在青年时代颇为放荡不羁,但一种内心冲动却在促使他去寻求真理与正义。在他的《忏悔录》中记载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有一次他和一伙年岁相仿的同伴偷摘了邻居家树上的梨,而自己家中有更好的梨,他就认为这是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邪恶。但事情却在于这种恶作剧纯然出自对邪恶本身的爱好,而正是这一点才显得这事邪恶得不可名状。于是他请求上帝宽恕他。在整本书中他无不说明着罪恶。他认为每个人无一例外地都是有罪的,包括罗马人以及希腊人――这也就是罗马之所以被上帝抛弃了的原因之一。在基督教的理论中,只有上帝是无辜的,所以要获得救赎就必须求助于上帝,而得救者则是上帝预先决定救赎的人:这是灵魂和神的一种直接关系。从这一点来说,后来宗教改革所强调的个别灵魂与上帝间的直接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奥古斯丁思想的重新咀嚼。但一个人若不接受洗礼成为教会的一员则绝对不能得救;这就使得教会成为灵魂与上帝之间的媒介。对直接关系来说,罪恶是个根本性的问题。因为它说明仁慈的上帝如何能让人受苦,同时,尽管如此,个人的灵魂却又能在神造的世界中占最重要的地位。但是,如果得不到救赎也不能抱怨,因为由于人总是有原罪的,没有资格去抱怨上帝,并且上帝给予人的救赎也是可以收回的
世界的基本组成是什么?这是希腊人讨论不衰的哲学话题,这个话题所涉及的就是本质问题。在基督教的理论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