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虹 从边缘人物到不可替代.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逸虹 从边缘人物到不可替代

王逸虹 从边缘人物到不可替代但凡是重庆人,恐怕没人不知道十多年前那部火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剧《山城棒棒军》,讲述着重庆人的市井生活,至今我们还能看到重播。十多年过去了,这部方言电视剧的编剧、重庆著名作家王逸虹又推出新作,30万字的长篇小说《通远门》又继续向世人展现了重庆丰厚的历史文化生活。  回想十年前,走在重庆的街头巷尾,从每家每户的门缝中都能听到《山城棒棒军》里熟悉的声音,地道的方言剧让每个重庆人看得心窝里巴适。后来的《奇人安世敏》又以喜剧的方式描绘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王逸虹的作品总是让很多人感到亲近。 依照王逸虹的头衔,他在业界已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大人物,初次相见,这位写出那么多优秀作品、头顶无数光环的前辈,态度异常谦逊,声音洪亮,正如他笔下的重庆人,率直可亲。 采访的地点不是奢华的饭店,不是高级的茶坊,就在他家楼下的小院子里,市井街巷的生活尽收眼底,这大概是王教授的特别用意。在他看来,好故事就藏在这不经意间,他又怎会错过?      一个才子的物理学家梦      王逸虹的父亲是物理老师,受父亲的影响,小时候他就会自己安装矿石收音机。至今他还清楚地记得有一天,父亲交给他80块钱叫他去商店买一台正宗原装的电子管收音机,一向严谨的父亲将这么大笔钱交给他,他把父亲对他的这份信任解读成一份父对子的期望,于是暗下决心,长大了一定要当物理学家。哪知一支笛子的出现竟然让王逸虹与他的这个梦背道而驰。 父亲出差回来,给他带了一支价值才三角钱的“闷笛”,那是他生平收到的第一件礼物,终日爱不释手。后来考入江津六中,现在的白沙中学。听王逸虹说,当时因为家庭的“出身”问题,校方就录不录他入校还曾有过争议,幸亏他成绩拔尖,校方才勉为其难地收了他。进入学校后,境况也越来越糟糕,同样因为“家庭出身”,即使成绩出色,应有的表彰总与他无关,选班干部也总是轮不到他,甚至在打篮球方面很有天赋的他也被排斥在校队之外。 “有天在路上偶然碰见当时的班主任,他前后看看没人,伸出手摸了摸我的头,一脸的同情和无奈。”少年的王逸虹独自承受着社会的压力,心智反而成熟得很快。“那时我经常跑到僻静的地方哭,郁闷的时候就吹父亲送的那支闷笛。”从此那支“闷笛”成了王逸虹抒发情绪的良药,久而久之,便吹得一手好笛。  搞写作可以说是“被迫”      “文革”彻底摧毁了王逸虹的物理学家梦,一支笛子却为他打开了另一扇窗。凭着过人的天赋,优美的笛音,他进了当时的红卫兵宣传队,最后进了享誉川渝的江津川剧团。然而生活并非从此风平浪静,川剧团恢复了传统戏,笛子在川剧团里就成了“下手琴师”偶尔兼用的乐器,于是他在整个剧团里显得无足轻重,后来被安排着干一些杂务事,收门票、打幻灯字幕等。王逸虹不知不觉就成了剧团里的边缘人物,干勤杂工才干的活让他感受到莫大的生存危机。 虽然是杂务事,做起来可不轻松。为了让演员的唱词与字幕同步吻合,他每分每秒都得全神贯注,丝毫不敢怠慢。一旦出了差错,迎来的便是观众劈头盖脸地痛斥。“那时候设备还很原始,放幻灯机的光源用的是上千瓦的灯泡,夏天泡在里面,热得让人受不了,衣服汗湿了都能拧出水来。”可是用王逸虹的话来说,这是因祸得福,正是这十年的剧团生活和川剧艺术的熏陶,给王逸虹今后的写作铸造了坚实的基础。 “那两年演的都是川剧传统戏的精华、经典,反反复复地放,观察大家的反应,我才明白什么内容是观众喜欢的,什么内容是不受观众喜欢的。”他不仅领悟到了传统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运用技巧,更明白了什么戏才叫“有戏”,什么叫“无戏”。王逸虹说,在后来的写作生涯中,注重戏剧性和趣味性也是他编剧写剧本最主要的标准。  边缘人物变形记      为了摆脱边缘人的身份,王逸虹在剧团格外努力学习创作,之后创作的《铁牛之路》、川剧《金银坡》大受好评。才华初露的王逸虹凭借出色的表现,被调到了重庆市文化局,后来在创作室担任创作室主任兼影视艺术中心主任。 1986年,一件影响他一生的事情发生了,重庆市编剧培训班邀请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谭霈生等授课。谭霈生教授在看了王逸虹的作品后,鼓励他报考中央戏剧学院研究生,于是,他大着胆子去了,却因英语不及格,研究生考试未通过。惜才的谭教授向高教部争取了让他隔年再考,就破格让王逸虹成为了中央戏剧学院的特批旁听生。 为了英语能过关,那段时间,尽管北京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但王逸虹天天坚持早上6点起床到60公里外的外语老师家里补课,期间从未间断过。他将一小块一小块的外语单词张贴满寝室,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他所考的分数终于上线了,取得正式学籍,成为了中央戏剧学院的硕士研究生。王逸虹说,当得知自己考过了,他激动得与另一个和他有着同样遭遇的考生抱在一起痛哭,记忆十分深刻。 “一个作家,必须植根于一块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