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结核及克罗恩病临床鉴别及粪便菌群分析在鉴别诊断中意义.docVIP

肠结核及克罗恩病临床鉴别及粪便菌群分析在鉴别诊断中意义.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肠结核及克罗恩病临床鉴别及粪便菌群分析在鉴别诊断中意义

肠结核及克罗恩病临床鉴别及粪便菌群分析在鉴别诊断中意义【摘要】目的:总结肠结核与克罗恩病在临床症状,内镜表现以及粪便菌群分析结果对两者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1年12月于我院确诊的21例肠结核和30例克罗恩病病例,同时选择10例健康患者作对照,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内镜表现特点及粪便菌群分析结果。结果:克罗恩病患者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者占53.4%(16/30),较肠结核(14.4%, 3/21)多见(P 肠结核诊断标准: 有腹痛、腹泻或腹泻便秘交替等或者腹部压痛、包块等临床疑似肠结核症状体征, 并具有以下任何一项实验室检查标准:(1)肠壁或肠系膜淋巴结找到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2)病变组织病理检查找到抗酸杆菌;(3)其他:根据临床症状、体征高度怀疑肠结核, 有肠外结核灶、抗痨试验治病情改善。CD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诊治规范的建议〖3〗 排除标准:排除细菌性痢疾、缺血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不确定性肠炎等其他疾病,排除近半月来使用过类固醇、抗生素、益生菌等制剂药物者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采用回顾性病历分析, 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及病理检查等 1.2.2 菌群分析方法:将入选患者和相应对照的新鲜粪便称取0.3g,用稀释液按十倍稀释法稀释至10-8,然后用滴注法1ul接种于1种非选择性培养基(有氧总菌群)及选择性培养基上,选择肠道菌群具有代表性的需氧菌4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肠球菌、酵母菌),厌氧菌3种(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拟杆菌),共7种培养基。需氧菌置于37℃生化培养箱内培养24小时,厌氧菌置于厌氧工作站37℃培养48小时,观察计数,记录每克粪便所含菌群的数量 1.3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3. 0进行统计学检验 (卡方检验), P0.05)。但在溃疡、黏膜息肉样改变、卵石征以及阶段性改变等方面在克罗恩病中更加常见(p 本研究运用目前标准可培养菌群分析的方法分析CD患者、肠结核患者及正常人之间粪便内肠道菌群的特点,比较三者之间菌群差异,以期发现CD和肠结核在肠道菌群方面的鉴别特征和临床应用菌群特征对肠结核和克罗恩病进行鉴别诊断,以及为将来益生菌治疗肠结核和克罗恩病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Podolsky DK.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N Engl J Med,2002,347:417- 429 [2] 练光辉,卢放根,陈宏辉等. 嗜酸乳杆菌和青春双歧杆菌治疗实验性结肠炎小鼠的作用及其机制.中华消化杂志,2008 ; 28 :480- 482 [3]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 中华消化杂志, 2001,40 (2) : 1382141 [4] 曾锐, 欧阳钦, 胡锦梁.肠结核和克罗恩病临床病理改变的比较。现代预防医学杂志,2006,33(12):2287-2288 [5] Guamer F,Malagelada JR. Gut flora in health and disease. Lancet,2003,361: 512-519 [6] Conte MP,S Schippa,Zamboni,et al.,Gut- associated bacterial microbiota in Paediatric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Gut, 2006,55(12): 1760-7 [7] Braat H, Vanden Brande J,et al.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induces peripheral hyporesponsiveness in stimulated CD4+ T cells via modulation of dendritic cell function. Am J Clin Nutr, 2004,80:1618-1625 [8] Van Gossum A, Dewit O,Louis E, et al.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f probiotics on early endoscopic recurrence of Crohn disease after IIeo-caecal resection. Inflamm Bowel Dis, 2007,13:135- 142 [9] Lineva ZE. Cl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