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05新陈代谢总论与生物氧化.ppt

  1. 1、本文档共1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物化学05新陈代谢总论与生物氧化

第五章 第一节 新陈代谢(metabolism)简称“代谢”,指活细胞中进行的所有化学反应的总称。包括同化作用即合成代谢,异化作用即分解作用。 代谢的实质就是交换,是生物体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包括:消化、吸收、中间代谢、排泄。 通过物质交换建造和修复生物体(按人的一生计,交换物质的总量约为体重的1200倍,人体所含的物质平均每10天更新一半)。通过能量交换推动生命运动,通过信息交换进行调控,保持生物体和环境的适应。 人体为例:水(代谢水)每一周就有50%为新的水分子;蛋白质80天就被更新一半,其中肝、血中的蛋白质10天就更新一半;组成人体的原子一年后98%被更新。 新陈代谢 物质代谢代谢途径类型 一、新陈代谢的研究方法 二、生物体内能量代谢的基本规律 1.服从热力学原理。热力学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热的传导自高温流向低温。机体内的化学反应朝着达到其平衡点的方向进行。 2.生化反应最重要的热力学函数是吉布斯自由能G 。自由能是在恒温、恒压下,一个体系作有用功的能力的度量。用于判断反应可否自发进行,是放能或耗能反应。 ΔG<0,表示体系自由能减少,反应可以自发进行,但是不等于说该反应一定发生或以能觉察的速率进行,是放能反应。 ΔG>0,反应不能自发进行,吸收能量才推动反应进行。 ΔG=0,体系处在平衡状态。 二、生物体内能量代谢的基本规律 3.自由能:生物体(或恒温恒压下)用以作功的能量。在没有作功条件时,自由能转变为热能丧失。 自由能与另外两个函数有关,ΔG=ΔH - TΔS(ΔH是总热量的变化,ΔS是总熵的改变,T是体系的绝对温度)。 4.熵:混乱度或无序性,是一种无用的能。 (1)烯醇式磷酸化合物(例) (2)酰基磷酸化合物(例) (3)焦磷酸化合物(例) 磷氮型高能磷酸化合物: (1) 硫酯键型高能化合物 (例) (2) 甲硫型高能化合物 (例) ATP的生成和利用 四、肌酸磷酸是高能磷酸键的贮存形式 五、辅酶A的递能作用 乙酰CoA在代谢中的作用 第二节 生物氧化的概念 能量是一切生物体活动所必需的。能量的来源,主要依靠生物体内糖、脂肪、蛋白质等有机物的氧化作用。 有机物在生物体细胞内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形成ATP的过程称为生物氧化(bioligical oxidation)。 由于此过程通常要消耗氧,生成二氧化碳,并且在组织细胞内进行,所以生物氧化也叫做细胞呼吸或组织呼吸。 生物氧化的主要生理意义是为生物体提供能量。 生物氧化的过程 生物氧化发生的场所-线粒体 1948年,Eugene Kennedy和Albert Lehninger发现: 真核生物氧化磷酸化的场所是线粒体  原核生物氧化磷酸化的场所为细胞质膜 线粒体的结构 生物氧化与体外燃烧的比较 三、生物氧化中水的生成    代谢物在酶的作用下,将脱下的氢经过氢传递体,传给氧生成水。      生物氧化体系解决的是有机物脱氢及氢的去路问题,即解决有机物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特异性的酶催化的反应脱氢、递氢和递电子,把氢交给氧生成水,并产生ATP的问题。  (一)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 1、概念 代谢物上的氢原子被脱氢酶激活脱落后,经过一些列的传递体,最后传递给被激活的氧分子而生成水的全部体系叫做呼吸链。 由于参与这一系列催化作用的酶和辅酶及中间传递体在膜(原核细胞膜、真核线粒体内膜)上一个接一个地构成了链状反应,故常将这种形式的氧化过程称为呼吸链。 3、呼吸链的组成 (1)烟(尼克)酰胺脱氢酶类-以NAD+或NADP+为辅酶的脱氢酶,已知的有200多种 该类酶均为不需氧脱氢酶,即不以氧为直接受氢体。 呼吸链的排列顺序: 接受还原性辅酶上的氢原子对(2H++2e),使辅酶分子氧化,并将电子对顺序传递,直至激活分子氧,使氧负离子(O2-)与质子对(2H+)结合,生成水。电子对在传递过程中逐步氧化放能,所释放的能量驱动ADP和无机磷发生磷酸化反应,生成ATP。 利用P/O比值推测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 (四)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和抑制 2. 抑制作用: 通过与ATP合酶结合而阻断质子通 道, 既抑制呼吸链中氧的利用, 又抑制ATP的生成 抑制剂:如寡霉素。它能与ATP合酶Fo的亚基结合,抑制H+转运。由于抑制了从膜间隙流回基质的质子流而阻断ATP合成。 电子传递抑制剂(如鱼藤酮、抗霉素A和氰化物)能够阻断呼吸链中某一部位电子传递,也都阻止O2的消耗。 问答题 化学

文档评论(0)

sandaolingcr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