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版语文教案——同题散文两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础版语文教案——同题散文两篇

八 同题散文两篇 教学要求 1.了解老舍的《我的母亲》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 2.品味两篇课文中充满感情的语言,抓住关键词句品析人物的内心情感。 3.体会两位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4.比较分析两篇《我的母亲》的异同。 课文说明 (一) 老舍《我的母亲》是一篇记人散文。文章通过记叙母亲一生的身世、经历、性格、品格及遭遇,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母亲的无限敬爱和无以报答母亲恩情的愧疚之情,也塑造了一位有着典型东方女性性格特征的平凡而伟岸的母亲形象。 全文共有16段,各段内容及要点分述如下: 第1、2两段,叙述母亲的家世,突出点明母亲本是出身于穷苦的劳动人民之家,幼时便须经常下地干活儿,为下文描写母亲的勤劳能干和坚忍顽强的品格作了最初的铺垫。 第3段,强调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既是总结上两段的内容,同时也明确了“这一点事实却极重要”,更是为下文写母亲的经历和品格作铺垫。 第4段,推测母亲的出嫁及生儿育女情况,暗示这是个典型的中国旧式家庭:早婚,多子女,夭折率很高,也说明旧时代中国妇女命运的不幸。 第5段,推断母亲嫁过来后到自己出生以前,家里“大概还马马虎虎的过得去”,就是说还不是社会最底层的穷人家庭。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老舍是满族人,他的父亲生前是保卫皇城的“护军”,在1900年(即庚子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战死。本来,在清朝定都北京后,对满族男性子弟待遇是很高的;到了清朝末年,满族人越来越多,国库越来越空虚,大量的满族子弟也沦落为与汉族穷人一样的普通百姓,但能当上“护军”,生活还是有保证的,然而也并非富裕人家,所以文中说“大概还马马虎虎的过得去”,明乎此,也就可以弄清楚大姐二姐订婚出嫁“讲究门当户对”的含义了。 第6段,写自己降生时母亲所遭的罪,这也是旧时代妇女普遍不幸遭际的缩影。“老儿子”,北京一带的方言,意即“最小的儿子”。 第7段,写母亲的辛苦操劳:为了三个未成年的儿女和一个守寡的大姑子的衣食,整日经年地给人家洗、缝、补衣服,“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即便是这样,她却总是把家中的一切收拾得干净清爽。本段集中描写了作为劳动妇女的母亲的美德,而内容则分为两个层次:前者以操劳为生,后者以爱清洁和整洁为主。 第8段,写哥哥、三姐和“我”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生活,平凡平淡中透着生活的凄凉。无论是哥哥读书、学徒还是试着做小生意,都表现了母亲的无奈和用心良苦,说明家境的贫寒与顽强求生的本能,是后文所说“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的具体体现。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母亲操持这个家庭的不容易。 第9段,写母亲的好客的“礼数”及对“我”的深刻影响。母亲羞于亲戚们自己买酒食,是作为一家之主的强烈自尊心;而对于亲友家的喜丧事亲往贺吊,则是她重视亲情和“礼数”。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的体现。 第10段,写母亲一生中的忍让、吃亏和助人。分这样几层: (1) 对大姑子的刁蛮,从来是逆来顺受,不加反抗,既是宽怀的表现,更有宿命的成分,看出传统道德与礼教的影响。 (2) 给亲友邻舍帮忙,总跑在前头,急公好义、乐于助人的品格。 (3) 从不吵嘴打架,宁吃亏,不斗气。 第11段,写母亲的“软而硬的性格”及对“我”的影响。分两层: (1) 如果说以上的各段落中对母亲的记述只集中在“一地鸡毛”式的家长里短的小事上的话,那么这一段则是写大事变中的母亲。 1900年的“庚子事变”中,母亲经历了丧夫毁家之灾,但她在极度悲痛中,却横下一条心,“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表现出坚强的性格。在以后北京城无数的变乱中,母亲更是镇静地保护着儿女,应付着生活。 (2)“我”受到了母亲的影响,和平地对待一切人与事,能忍让吃亏,但在做人上,有一定的宗旨和基本的法则。 第12段,写儿女渐大,母亲渐老,在这个过程中,母亲的艰难、欣慰、伤感与孤独。主要写了三件事: (1)“我”的学业,体会母亲的艰难,一心为儿子着想及儿子有出息之后的欣慰。 (2)三姐的出嫁,对母亲的打击最大。一方面,女儿的出嫁是喜事,另一方面,失去了生活中最大的依靠,如同割去了自己的“右手”——最主要的一只手,母亲的伤感是巨大的。 (3)过旧历新年(春节)的孤独。情感极伤感凄凉。 第13段,“我”给予母亲的两次“打击”,一是没有遵从母亲的意愿成婚,但作为旧时代过来人的母亲却理解了“我”;二是远去英国,违背了“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使她的七十大寿都没过好。 第14段,抗战时期,自己远在西南的成都,对母亲的思念,担心母亲的安危,怕自己成为“失去了根”的人。 第1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