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脉脉此情谁诉.doc
脉脉此情谁诉
这是我此生唯一可以显示自己能力的一个机会。这个机会一丢,什么少小有大志,什么十七年苦读书,什么十多年苦历练,什么胸中自有甲兵百万,什么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全成了骗人的鬼话,不过是又一次证明了那个千古不灭的“文人定律”――百无一用是书生。
一
1963年秋天的一个夜晚,约八点钟光景,山西运城一所中学的校园里,一个少年人手里拿着几页纸,朝校长办公的小院里走去。
他要给校长递交一份办读书会的报告,其中一项是办一份学生刊物,发表参加读书会的同学们的文学作品。油印,十六开大,十数页。
他走得很慢,一边走一边给自己鼓劲:往前走,别后退。
近了,更近了,透过窗玻璃,能看到老校长(也不过四十几岁,在他看来就是老了)灯下俯案的身影。
再要鼓一下劲,就该着敲校长的门了。
然而,就在这一瞬间,他胆怯了,退回去了。
返回教室,同学们还在上晚自习,他悄悄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就像这个世上从没有发生过那件事一样。
那一刻是什么让他胆怯的呢?
外人不知道,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是出身!
他知道,办读书会,办学生刊物这个建议再好,出自他的提议,绝然不会通过。就是通过了,负责其事的也肯定不会是他。
那个人就是我,韩石山,当时不叫这个名字,叫韩安远。当时是这所学校高中部二年级的学生。这所学校,到现在都是山西有名的中学。
此后,学校里越来越讲究家庭成分,我的心情越来越黯淡,只求不要因出身不好而取消考大学的资格,别的,想都不敢想了。
真玄啊。1965年夏天高考时,学校把所有出身不好的人,全安排在一个教室里,还是全校最破旧的一个教室,没过多久就拆了。差不多十年后,一位已当了副校长的代数老师,跟我在火车上相遇,说了上面的情况,并告诉我,你是那个教室里唯一考上大学的。许多学生那么认真地参加考试,他在外面走来走去,心里很是难受,因为他清楚,他们考也是白考,因为绝大多数人的政审材料上都写着:政审不合格。“文革”中我在大学里看过这种政审表,不是写的字,是盖着那么一个长方形的章。我的上面盖的是“普通”。再上面两级分别是“机密”和“绝密”。即通过这两类政审的学生,可考入机密或绝密级别的高校。
直到老师说了这话,我才知道自己当年多么糊涂,上了大学后竟羞愧得不愿再回母校。觉得自己考得太差了,有负师恩。
二
我是个少小有大志的人,当上世纪60年代初,阶级斗争的弦越绷越紧之时,就感到自己这辈子不会有大作为了。
出身不好,从军从政肯定无望,等于把男儿建功立业的路子都断了,退而求其次,唯一可供驱驰的,怕也只有学问一途。而要在学问上有成就,必须考上大学。那时绝没有想到政审会那样的严酷,处置会那样的绝情,连个好点的教室也不让你坐。只是觉得,同样的获取,自己付出的总要比别人多些。
时势如此,心却未甘。人说少年不识愁滋味,我却是早早就识了这种滋味。那时正迷辛家轩的词,最能怦然心动的,是这样一句:“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后来的发展,果然一步一步都证实了当初的预感,只有更坏,从没有更好。
我现在的从事写作,较之当初的志向,要在学问一途上努力,也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举。
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吕梁山的一个县里教书,游方僧似的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的转,到粉碎“四人帮”要办高考复习班了,县上才知道还有这么个可用之才,调到县城中学教书。15年之后,离开这个县调到山西省作家协会。又是十五六年,到了2000年春天,已是53岁的人了。
此前我的职务,除了家长与中学班主任两个正职之外,都是副职,依次有公社副主任、刊物副主编、县委副书记、省作协副主席,也就是说,从没有负过什么正经的责任,也没有什么怨言。韩愈在《进学解》里说得好,“投闲置散,乃分之宜”。有的原本就是挂职深入生活,比如那个县委副书记,是当不得真的。
就是这么一个人,忽然有一天,机关里传出,党组想在作家里选个人当《山西文学》的主编,有人提议何妨让韩石山一试。
30年来,从大学毕业算起,何妨一试这样的话听得太多了,过后大都不了了之。这次也就不当回事,觉得不过是无聊之人,拿自己开心罢了。当时我的境况也还不错,文章一篇一篇地写,书一本一本地出。“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谁也管不住的,是手里的笔,谁也限定不了的,是胸中的文思,想得出,写得下,对一个写作者来说,还有什么比这些更惬意的呢?
话是这么说,阴暗的心理还是有的,那就是,或许这回是真的。对于一个从未负过责的人来说,“官”还是有它的诱惑力的。
反对的力量也不可小觑,句句都是义正辞严。
不用人家一一罗列,自家就能一口气说出几个。比如他的心思在写作上,当了主编肯定不会全身心投入;他从来没有负过责,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