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雅巧的手炉无俗情.doc
雅巧的手炉无俗情
在旧时的寒冬腊月,无论是皇宫贵族,还是书香门第,甚至黎民百姓之家,御寒暖手时都喜爱使用铜手炉这种冬日的暖具。手炉这种产量丰富的暖具,如今已与当代人的生活渐行渐远。在空调暖气充盈的日子里,如果再像过去的小姐少爷们那样捧上一只铜手炉来暖手消闲,好像有点为刻意怀旧而装腔作势了。现在的人收集过去的铜手炉,主要还是因为此类工艺精巧的老东西可以在闲时赏玩一番。玩赏的方式可以有多种,一可以拿在手中把玩,经手掌中日久的抚摸盘玩,盘熟炉上的皮壳包浆,铜手炉则会变得更加古朴光润。二可搁在博古架上,与香炉、熏炉一起作为铜炉系列藏品来陈列赏玩。三可吸取有些外国人对手炉的玩炉情趣,如有些日本女子,就喜爱将中国式的铜手炉用来搞些插花活动。
发展流行于明清时期的铜手炉,又称“袖炉”、“捧炉”、“火笼”,顾名思义就是暖手的工具。手炉虽说大多流行于民间,但由于其工艺精妙雅致,使这种过去民间冬日暖手的用具成为了既实用,且又可赏玩的物品。如今从存世的实物以及文学、书画作品中,不时也能寻觅到手炉的踪影。清代著名宫廷画家陈枚在12幅《月曼清游图》中,就有两幅图画描绘到了手炉,其中“寒夜探梅”一画中有一位贵妇正怀抱一铜质镀金手炉缓步而行。该画作有御诗一首:“眷信侵寻槛外梅,倚吟秉烛共徘徊,轻寒不进深庭院,女伴携炉得得来。”可见,精美的手炉常常被请进了皇宫贵族的大雅之堂。
明清时期,手工艺素来发达的江浙地区的民间工匠在宣德炉工艺的基础上制作出了铜手炉。明代嘉兴制炉名匠张鸣岐最先制作出一种铜质匀净、光泽古雅的水磨红铜手炉后,以“张炉”为代表的江浙地区又出现了如王凤江、胡文明等制炉名家。当时,江南的手炉制作最先在浙江省嘉兴地区兴起。手炉在明末清初虽在嘉兴盛行一时,但是自清中期以后,传统手工艺历史悠久的苏州地区,其铜作工艺渐渐兴盛并取代了嘉兴的手炉制作业。关于苏州手炉制作业,清乾隆时期《苏州府志》载:“郡中西城业铜作不下数千家,精粗巨细,日用之物无不具。”据《茶余客话》记载和故宫博物院院刊《明清工艺美术名匠》中介绍,明清时江浙一带包括苏州地区的铸铜炉名匠有胡文明、周文甫、蔡家、蒋抱云、徐守素、王吉、潘祥丰等,“皆名闻朝野,信令传后无疑”。清晚期及民国初年,苏州地区的铜作作坊仍有百余家,其中制作手炉、脚炉、水烟桶、茶壶、香薰、鸦片盒等铜器用具的名匠高手也有不少,以云鹤轩、大兴祥、施元记、姚春和等名号,赵一大、沈春茂、钟元兴、余永兴制作工匠较为著名。
从如今存世的名家手炉制品来看,主要以张鸣岐、胡文明、王凤江、潘祥丰、赵一大和沈春茂等人的精品手炉为收藏热点。各地拍卖会,及各地收藏品市场上偶有出现的高价手炉一般都是这些名匠的作品。明代晚期的浙江嘉兴出了两位制炉名匠,一位是张鸣岐,另一位是王凤江。据有关史料考证,张鸣岐制炉先于王凤江著名,而且张鸣岐还擅画善刻,在美术方面颇有造诣,故其制作的手炉品位很高,当时的人将张鸣岐的手炉呼之为“张炉”。张鸣岐系明代万历年间嘉兴人,原居谢洞(今嘉兴郊区新塍一带)。张鸣岐制炉样式丰富、工艺讲究,为人们所重,以致著名画家项元汴(墨林居士)“见而异之”,专门请张鸣岐为他制炉,其他地方的名人雅士也纷纷请张鸣岐制炉,一时“张炉”热手大江南北。到了清代,大诗人朱彝尊在《鸳湖棹歌》(鸳湖即今嘉兴南湖)中更是咏叹张炉之妙:“梅花小阁两重阶,屈戌屏风六扇排,不及张铜炉在地,三春长暖牡丹鞋。”这里虽然赞的是张鸣岐制作的脚炉,但其手炉更闻名遐迩。长期致力研究明清铜炉、瓷器及古代文房用品的当代海上文物鉴赏家蔡国声先生对张鸣岐手炉情有独钟,他评价张鸣岐手炉认为,“张炉”的选料一般常用水磨红铜,其铜材可塑性强,铜质均净,光泽雅朴宜人,同时在配料上还吸取了明代初期宣德香炉的配料工艺,有少许金、银、锡、铜等多种金属成份,更使其手炉独具光彩。张鸣岐的手炉一般不大,手掌大小而已,炉的四壁较厚,其厚度达1.5毫米以上,炉身不加雕凿,保持着厚重、浑朴、索净的特色,手感份量较重,其炉盖的工艺和炉身相比要繁复得多,纹饰是在几何化的冰裂纹框架内,再加缠枝菊、缠枝牡丹,以及梅花等花卉图案,十分华丽、自然和工细。它的艺术加工程度分敲打、拉锯、雕刻、凿磨等,尤其以浑然一体的敲打和细致入微的水磨工艺最具特色。四百余年至今,可以说“张炉”的内外炉壁均无锈斑痕。故如今市场上常有仿制“张鸣岐制”名款的手炉出现,因其铜质及工艺均达不到“张炉”的水平,一般行家还是能辨其真伪的。另外,张鸣岐手炉的款式多种多样,就其底足而言,有平底、圈底、奶子三足底和回纹器足底等,皆用整块铜料锤打敲击而成决无钻嵌焊铸之痕迹。“张炉”的小巧玲珑除了工艺特色外,在使用上也优点众多。其一,它的炉盖与炉身盖合紧密,虽经数百年的流传,千万次的开合亦不变松;其二,炉中的火炭甚炽,而炉体的外部亦不过热,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