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网络舆论整体过程及各个时期的心理效应分析
网络舆论整体过程及各个时期的心理效应分析 摘 要:网络舆论以网络为传播媒体,是社会舆论在网络空间中的映射。网络舆论作为社会舆论的一部分,它的丰富性、隐匿性、快捷性使得舆论的讨论形成前所未有的膨胀,充分实现了公众的话语权。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网络舆论从形成到平息整体过程中以及各个时期的心理效应,以期对网络舆论有更新、更全面的把握和了解
关键词:网络舆论;心理效应;形成期;爆发期;降温期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2-0021-02
一、引 言
舆论是公众对于社会热点、社会现象以及现实社会中的问题表达个人观点、意见以及态度的集合
从网络舆论的整体过程来看,蝴蝶效应有很大的作用。196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为了预报天气情况,发现了一只小小的蝴蝶在某地上空振动翅膀扰动了空气,可能在一段时间后,遥远的另一地方会引起一场风暴。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微小的变化能引发巨大的连锁反应,有时也会导致不可预料的事情发生
传统舆论中,公众的个体意见没有表达的渠道,大众媒体中存在的编辑或者记者充当把关人的角色把一些不良且会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舆论消灭在萌芽状态,更不用说能引发大范围的讨论了。而网络的出现,使意见表达呈现快捷、方便和隐秘的特点,个体网民可以毫无顾忌的把自己对现实社会的看法自由表达出来。在网络论坛或者在留言中,网民的各种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影响,最终形成舆论。有时候一个微小的看法或事件在网络中能带动某个意见派系的生成,这些意见派系相互影响、相互激发,最终导致“蝴蝶效应”在网络舆论中产生
2015年5月3日晚,一段“女司机被暴打”的视频出现在网络,并迅速传播。一次车辆变道,引发两车竞逐;女司机被暴力殴打,男司机则被刑拘。事件发生后引发了新闻媒体的报道和民众的讨论。对于这一事件,网友当日看法不一,但对男司机的谴责占了多数
5月4日晚间,四川新闻网提供了信息称某车上的行车记录仪视频拍到被殴打的卢女士曾两次突然变道别男司机的车,中间两人还相互喊话。随后,之前几乎一边倒谴责男司机的舆论出现反转。舆论开始有谴责女司机的,也有认为双方都有责任的
但是此次事件进一步发酵,有网友发现,这辆车早在2011年就有“前科”。网友“vanpy210”称其在等红灯时,一个小朋友从这辆车的天窗探出身子,拿纸擦完手后顺手把纸扔到旁边并排等红灯的车窗上。舆论因此再一次反转,对卢某的反感和责骂开始在网络上蔓延。网友“钢铁侠”利用自己的渠道不仅搜索出卢某名下另有一辆宝马,而且还称通过公安内网查询,“川AD××67”违章记录16条,1条未处理。当和“路霸”、“多次违章”、“宝马”这些字眼联系起来后,卢某瞬间从被殴打的受害者,转变为“理应被教育”的“马路杀手”。根据某网站的统计,70%的网友认为女司机被打活该。到此四川女司机被打的事件网络舆论一次次升级
由此次事件看出:每次出现一个新的报道或事件,舆论就会反转,进而发酵。一个极小的事件引发了更大的结果和舆论。蝴蝶效应说明,网络舆论的形成很有可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引发的,网络把关人应该有敏锐的观察力,注重细节,注重初始化的萌芽状态因素,尽量减少不确定因素,把会滋生不好事件的萌芽扼杀在摇篮中
二、网络舆论三个时期的心理效应
网络舆论分为形成期、爆发期和降温期三个时期,下文将分别来阐释各个时期的心理学效应
(一)形成期――共鸣效应
共鸣,也叫共振,是指一个物体振动时,另一个物体也随之振动的现象。运用到人际交往中就是群体中的某个人发表了自己对某一事件的看法或意见,而另一个人由于社会背景和知识背景相似,看到或听到的这个看法符合自己的意愿也随之表示同意,最终达到了共鸣。共鸣可以是两个人之间的,也可以是一群人之间的一致
在网络舆论的形成期,社会事件和社会现象出现在网络上加上网民的参与互动就形成了网络议题。由于2015年电影《亲爱的》《失孤》的热映,使公众更加关注“孩子走失”、“被拐卖”的这个社会话题。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和寄托,任何一个孩子对于家庭来说都是宝贝。5月21日,朋友圈中疯传“太原太航幼儿园学府分园通过微信提示家长”的一则信息,称当日4?U30左右该园一家长接孩子时,有歹徒向家长实施抢劫。家长反应灵敏、迅速脱险。该园提醒家长提高警惕,严防坏人伺机作案。随后,该消息在朋友圈中变成了“太原太航幼儿园学府分园门口发生了坏人抢孩子事件”。该消息一时引起很多家长恐慌,有人称出门带电棍防身,有人则称车里需要备刀。太原幼儿园出现偷抢孩子事件在微信、网络上立马引发了公众的共鸣和恐慌,网民还没来得及辨别真假就把信息进行转发,一传十、十传百,最后形成了网络舆论。因此议题的出现,在网络舆论形成期,共鸣效应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