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炳正学术传略.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汤炳正学术传略.pdf

· 8l· 汤炳正学术传略 汤世洪① 张世云② (贵州 贵阳 550001) 内容提要:汤炳正先生幼承庭训,经史子集,无所不窥。1935年考入苏州“章太炎国学讲习会”的研究班,受业于 章f-I,被太炎先生推许为“承继绝学惟一有望之人”。数十年来,他在语言学、文学、历史学、文献学、神话学、民族学诸 领域卓有建树,厥功甚伟,曾被学术界誉为“传统语言学的一代宗师”、“当代楚辞研究第一人”、“中国古典文学界的泰 斗。”代表论著有《屈赋新探》、《楚辞类稿》、《语言之起源》等。其中《屈赋新探》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学术论著” 之一。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C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0—8750(2007)02—81—3 汤炳正先生(1910.1.13——1998.4.4),字景麟,山东省荣成市石岛镇张家村人。他幼承庭训,博览群书, 经史子集无所不窥。弱冠之年,即与本地东嘉家村的慕惠贞小姐结婚。膝下共有一子三女。1931年,先生负笈 递学于北京,攻读新闻学专业。学习之余,他交谒一些心仪已久的前辈学者,问学听讲,造诣渐深。他的大学毕 业论文《小型报的缺点及其改善办法》,深得老师的好评,并被推荐到当时国内惟一的新闻理论杂志《报学季刊》 上发表。1935年,他南下苏州,考入章太炎先生担任主讲的“章氏国学讲习会”的研究班,受业于章门。其间他 专心致志地跟章先生研习文字、声韵、训诂之学,开始了扎扎实实的学术研究工作。当时,太炎先生极为赏识 他,视其为得意门生,且嘉许为“承继绝学惟一有望之人”。学术界或向章先生询此话的含义,始知大师是以清 代大儒戴震门下的高足孔广森赞许这位弟子。1936年6月,太炎先生不幸病故,他被推举为章门弟子的代表, 在追悼会上表了态,决心要把“章氏国学讲习会”办下去,以期发扬光大先师的学术传统。并受聘担任该“讲习 会”教席,向诸生传授语言文字之学。当时,前来参加追悼会的《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先生,还约请他为该报撰 写了一篇记述乃师日常生活及学术研究的文章。1937年,芦沟桥事件爆发,他转徙流寓西南各省。先后任西山 书院、贵阳师范学院、贵州大学、JIl~i,大学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后,他就一直担任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并兼任 中国屈原学会会长、中国诗经研究会和章太炎研究会顾问等职。又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的教授称号,并 终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景麟先生治学严谨,学风朴实。强调“宏观”应与“微观”相结合。他的论著不但注重文字训诂的考释,也 善于阐述微言大义,可谓兼具“汉学”与“宋学”之长。科学研究必须创新,如果陈陈相因,原地踏步,学术就永远 不会有进步。但他认为求“新”之目的,在于求“真”。而所谓“真”,即符合或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和事物的发 展规律,符合实事求是的标准。他曾多次说过,他的学术研究“只不过对探索历史的本来面貌,做了一点微不足 道的工作”,又说:“一个人做学问,要能在人类真理的长河中添一滴水,或者是半滴水也可以。”他这里所说的 “本来面貌”、“真理的长河”,我们以为就是做学问的最终目的和最高指归。舍此学术研究还有何意义可言?他 在专业上,开始是泛览经史百家,到专治声韵文字;后来又由声韵文字,回过来致力于古典文学名著《楚辞》。而 语言文字学又为他研究《楚辞》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他用语言文字学来探讨《楚辞》及《山海经》中神话的 演变问题时,发现并揭示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往往是以语言因素为其媒介”的规律。这个极富理论意义的 论断,被学术界视为神话演变史上的主要规律之一。他曾对青年学者说:语言文字作为古代文化遗产的“运载 ① 作者简介:汤世洪(1929——),贵阳火车东站,汤炳正先生之子。 ② 作者简介:张世云(1938年——),贵阳火车东站,汤炳正先生之儿媳。合作《人间沧桑》等文学剧本多部。 · 82· 贵州文史丛刊 2007年 第2期 工具”,其本身蕴含着无限丰富的文化积淀;因此,文史研究者必须对它有深刻的理解与透彻的认识,否则怎么 进行学术研究呢?更不用说会取得什么进展了。在治学的过程中,他一向不满足于“是什么”?总要问个“为什 么”?并养成了“追根究底”的探索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