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的变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白洋淀的变迁

白洋淀的变迁 任丘市人民政府2012-02-0300:00:00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文字:【大】【中】【小】 被誉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历来以资源丰富、风景秀丽闻名。它的形成,经历了长期的演变过程,是地球内外应力的相互作用和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 一 在距今18―6亿年前的上元古界,华北地区是一片汪洋。它从元古界中期开始下沉、接受沉积,到古升界早期、上万米厚的沉积物逐步形成了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海相地层。在距今4.5亿年的古生界中期,随着地壳的区域性抬升海水逐渐退去,华北地区成了一片荒凉而又辽阔的大陆。到上古生界石炭系,地壳相对整体下降,海水再次入侵。到了距今大约2.3亿年的中生界,进入以褶断为主的构造发展期,并伴有强烈的火山活动,任丘古隆起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在距今6―7千万年的新生界,整个渤海湾地区又进入一个活跃发展阶段。在第三系始新统,任丘古隆起还是一个露出水面的地貌山,到渐新统,由于总体沉降速变加快,这个古隆起便沉没到水下了。到上第三系中新统,地壳重新下降,沉积了一千多米厚的湖泊相碎屑岩。距今2―3千万年的第四系更新统,又有几次短暂的海水人侵(其中有一次就叫白洋淀海侵)。从那以后,白洋淀一带乃至广大冀中地区就逐步成为平原了。再以后,发源于太行山、燕山的几条大的古河系,如海河水系、滦河水系以及古黄河的作用,在山前形成了冲积扇群。扇与扇之间,出现了积水洼地和湖成平原。这些洼地和湖泊成不连续的带状分布,如东淀、白洋淀、文安洼、大浪淀、千顷洼以及沿海的一些其他洼地等。在距今万年左右的全新世,古洼地湖泊又经历了时而扩张、时而收缩的演变过程。早全新世后期(距今10000―7000年),由于东南的热气团进人,雨水多、泥沙多,加之海面上升,干涸的洼淀再度扩张。到中晚全新世(距今7500―2500年),气候变得温凉、干旱,淀水变浅甚至收缩干涸。 以上为古老白洋淀的自然变迁时期。 二 从中全新世前期(距今6000年左右)起,人类开始在白洋淀周围定居。这可以从大量的出土遗迹、遗物得到证明。近年来在安新县城西部的留村、西南部的向阳,东南部的梁庄和任丘城西的哑叭庄,陆续发现了仰韶――龙山文化的遗址、墓葬或贝井。在向阳发现的贝井,砌筑精巧坚固,是罕见的新石器时代的遗迹。尤其是1986年发现的任丘哑叭庄新石器晚期遗址,经挖掘、遗物埋藏多,时限长。现已出土的有灰坑、柱洞、石器、骨器、蚌器、陶器等。这些遗迹、遗物证明,哑叭庄遗址,包括了龙山、商代、西周及战国、两汉时期的文化,前后延续三千余年。如果没有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环境,人们在一个地方能居住如此之久是不可想像的。此外,在任丘李广村发现的陶井中出土了东周时期的扁方銎铁铲和环首铜削。该村还发现了唐代砖窑、宋代墓葬。在安新县的采蒲台、淀头、杨庄子、何庄子、下张家、漾堤口等村都发现过春秋陶井。在枣林庄枢纽工程上游二里许,发现过一种最原始的有胎陶片,大致产生于仰韶文化后期。 到春秋时期,白洋淀附近即有了虢邑。《左传》载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春正月“齐侯次于虢”。这里讲到的“虢”,据《读史方兴纪要》注:“在河北任丘县西十七里”。即今后赵村北的高郭城遗址。战国时期这里又有帱邑、狸邑。 人类活动的增加和行政区划的出现,都证明了古淀在解体、洼地在退缩。 三 白洋淀的人工堤防当始自战国。约在公元前334至311年,燕国为了防御秦、赵、齐的入侵,修筑了南长城。因多沿易水堤扩筑,故又有“易水长城”之称。这条长城始于今易县西南,向东经定兴、徐水、安新、任丘而终于文安东南,全长250余公里。今白洋淀北部的新安北堤,旧称“长城堤”,相传为燕南长城遗址。当时修筑易水长城尽管是出于军事国防需要,它对古白洋淀形成可发生的重要影响也是不能低估的。以后,西晋左思在《魏都赋》中提到“掘鲤之淀”。唐李善注:“掘鲤之淀在河间帱县西”。这是白洋淀见诸古籍的最早记载。 《新唐书》有:“帱州有九十九淀”的记载。“九”极言共多,并非确指。然而,这里洼淀相连,一片泽野的景象是可以想像的。明万历本《任丘县志.山川》记载:“长丰渠……在县西北,……引水东流通漕溉田,开元(唐玄宗年号)刺使卢恽开”。又称:“鱼陡(音bei),县南五里,亦名通利渠,唐令鱼思贤开,以泄淀水,得地二百余顷。”上述可以看出,从唐朝起,淀边人民就着手治理并开发利用古白洋淀了。 到了宋代,出于军事斗争的需要,在宋辽边界开始了大规模的修堤筑埝,开塘泊蓄水工程。《宋史?河渠》载,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三月,征调河北诸州一万八千人在边界开塘汩蓄水。沿雄州、帱州、坝州及平戎军(治在今文安西北),破虏军(治所在今坝县信安),顺安军(治所在今安新安州)一带修筑堤埝六百余里,开泊合淀,“自坝州引滹沱水灌之”,水“深不可行舟,浅不可涉渡”。既灌溉屯田水稻以充军需,又限制契丹骑兵以拒敌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