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地扪侗寨“千三”侗族祖地,时光从未改变.docVIP

遇见地扪侗寨“千三”侗族祖地,时光从未改变.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遇见地扪侗寨“千三”侗族祖地,时光从未改变.doc

遇见地扪侗寨“千三”侗族祖地,时光从未改变      亲近自然,与天空、森林和田野相融、共生,是无数厌倦了大都市钢筋水泥间的生活,渴望自由的现代人追求的生活方式。相信每个忙碌的人,内心深处都有那样一块理想的乐土,可以治愈灵魂的思乡病。   我曾经加入一个“疯狂”的采访团队――目标是探访100个原始古村落,寻觅我心头的那一方净土。几年来,我邂逅了许多古村与古寨,但大多浮光掠影或走马观花,直到遇见地扪,我才开始相信,它就是一个能让我安放心灵的港湾。   那里的睡眠是黑色的,仿佛投入了大地的怀抱,深沉而美好。每天清早,晨曦携着水声和鸟鸣而来,一点点探进我的梦境;窗外是绵延起伏的绿色稻田和漫山遍野的翠竹,侗寨中缓缓流淌的世俗生活笼罩在蓝色的薄雾里,千百年来仿佛一成未变……   “源源不断的山泉”“千三地扪”与“中国第二侗寨”      “地扪”是从侗语音译而来的地名,意思是“源源不断的山泉”,这个侗寨位于贵州黎平县茅贡乡的清水江支流源头。在黔东南重重的山谷中,这个偏远的村落一直延续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时光在这里似乎有意放慢了脚步,让这片近乎与世隔绝的世外田园完好地保存着侗族建筑和民俗,成为侗族原生态文化的“活化石”。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早晨,我从黎平县城出发,一路询问,好不容易才找到地扪。刚下车,一条清澈的小河就展现在眼前,翻着晶莹的水花缓缓地由西向东流淌,这就是长江支流清水江的源头――地扪河,是周边侗家儿女的“母亲河”。河面上,几只鸭子悠闲地打理自己的妆容;河边有一位侗族姑娘不紧不慢地捶洗着衣物,神情专注,一起一落的节奏似乎融入了河水的旋律;下游一处宽敞的浅滩上,几个孩子正在嬉水,溅起了浪花朵朵……   地扪河两旁,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侗家干栏式建筑。那些飞檐翘角的鼓楼和花桥,宛如琼楼玉宇,漫步其间,仿佛穿行于天上宫阙。村寨背后依山而建的梯田上,金灿灿的稻谷随风摇曳,田里不时传来阵阵蛙鸣,更远的山林里,鸟儿正在叽叽喳喳地忙着盘点一天的收获。村寨里升起缕缕炊烟,让这天然的田园画卷瞬间有了淳朴的生活气息。      似乎都因大山的阻隔,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地扪的影响微乎其微。虽然许多商品和思   想早已来到了地扪,给侗族人带来了便利,但那些传统的生活习惯、节庆风俗和朴素的道德观念,依然根植于每个侗族家庭的记忆里。还有一些古老的手艺,如传统手工造纸、手工织布、蓝靛植物染布和手工刺绣等等,也在缓慢而又坚定地传承……   这里并没有太多令人惊叹的绝美风光,也没有经受太多文人骚客的诗歌咏叹,但地理环境的被动隔绝,以及人们对传统的主动坚守,让朴素的生活之美得以保存。尽管旅游开发者对这里望而却步,惯于追逐流行的游客也对这里不屑一顾,但在我的镜头下,这种朴素的乡土气息,有最让人沉静的魅力:稻田与屋舍相依,蛙声与鸟鸣合奏,炊烟作别夕阳……   千百年来,侗家人保持着勤劳、淡然的心态,彼此和睦相处、热情好客的习惯。午饭时分,不管路过哪户人家的家门,主人都会和善地问:“吉过没?”(吃饭没?)这绝非客气的寒暄――要不是给我当向导的村支书吴胜华极力阻止,早就被硬拉到屋内的饭桌旁了。      吴胜华告诉我,地扪人的祖先原本生活在珠江下游,后来为避战乱便溯江而上,几经迁徙,于唐代来到地扪定居。他们勤劳耕作,丰产足食,人丁兴旺,不久就发展到了1300户,此时村寨再也容纳不下兴旺的人丁,村民们才开始往周边迁徙。这1300户就是最早的“千三”侗族,而地扪就是“千三”的总根,至今仍有“千三侗寨”之称。流传各地的侗戏中,有一出唱的就是这个故事:“人口发展落满寨/又愁屋坐又愁粮吃/田地越来越少/祖先商议分出去/分去腊洞就把高山上/分去茅贡发七百家人丁旺/分去罗大那里荒田真不少/分去登岑就住田坝脚/村村寨寨肥田沃土年年有余粮/四村五寨共条根/千三总根在地扪……”吴胜华还很低调地说:“整个村子面积20多平方公里,共有580 户,2600 多人,全部都是侗族,是名副其实中国第二大侗寨。”      “侗戏鼻祖”吴文彩建在水上的百年禾仓   从吴胜华的讲述中,我得知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因此他们将一些重要的事件编成歌曲和舞蹈,代代传唱,方能至今不忘“千三”之根。在侗族文化的传承中,侗歌和侗戏功不可没。   每年正月十一至十五,当年那些分出去的侗族村民,都要聚集到地扪,举行盛大的祭祖庆典,这就是地扪最隆重的“千三欢聚节”。参加祭祖的人们合唱“千三”侗族祖先迁徙、繁衍、生存的古歌,歌声悲壮,震撼人心。   我到来的时候正值农忙,并没有古歌和侗戏表演,略有遗憾。吴支书见状自豪地说:“我们村中有一‘宝’,他集编剧、作曲、导演、表演、演奏为一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戏的传承人吴胜章。我带你去拜访他吧!”   顺着地扪河,很快到了吴胜章老人的家。老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