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看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
从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看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摘要:本文针对现今农村出现赌博成习、乡风日下、道德危机等精神文明匮乏现象,试图从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中关于农村乡风建设、文化繁荣和农村道德教育等方面寻找理论支持和解决之道
关键词:陶行知 农村 精神文明
XX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崭新的时代命题。农村广阔天地在党中央的重视下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都反映了农村物质文明的进步,可相应的精神文明却没有得到显著的发展,与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相对应的是精神文明的匮乏,形成了一种极不平衡和不和谐的局面,农民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关系越来越淡,这与家庭经济不无关系,但也是物质文明发展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乡村的和谐与进步。笔者试从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中寻找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和解决方法
一、 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中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陶行知在1924年10月总结平民教育运动时提出了平民教育“下乡”的问题;1926年他考察了江宁、无锡等地的农村教育,褒扬的同时倡议师范教育下乡,提出要办“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试验乡村幼稚园,并随着即成立乡村教师研究会,筹办试验乡村学校,并发表了《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筹办改进社乡教育同志会会刊《乡教从讯》,加强宣传;1927年3月15日创办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师范学校),从此,乡村教育运动正式开始。[1]陶行知以乡村教育是立国之本的高瞻远瞩之思把生活教育理论与乡村教育运动相结合,创造性的提出了他的乡村教育思想
(一)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
在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中体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他提倡两种文明、两种追求的统一。陶行知认识到中国乡村的穷苦,认识到创造物质的重要性,因此,他特别提倡生利的乡村教育,倡导富民的乡村教育,倡导普及的乡村教育。同时,他也认识到文化匮乏的弊端,认识到乡村教育应丰富民众的生活,给民众以精神的创造力。他还明确指出教育的使命是:教民造富、教民均富、教民用富、教民知富、教民拿民权以遂民生而保民族。他在对乡村学校教师表达心愿时说要“捧着一颗心来。”去爱乡村的学生民众,促使民众去创造自己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二) 以学校促进农村文化的繁荣
早在1918年陶行知就积极倡导知识阶层深入农村,开展文化下嫁活动。他主张通过学校造就出“文化细胞”,以学校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根据地,再进一步结成“文化网”,从而使学校教育在普及文化方面产生更深刻更广泛的作用,实现“农夫农妇人人读书明理,安居乐业。”[2]陶行知所践行的乡村文化普及,冲破了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礼不下庶人”的观念,让广大农民群众有机会接受以文字为载体的中华文明和中华精神,掀起了一场新的文化下移的运动。其中最可贵的是陶行知提倡文化的普及不仅仅局限于教育。“除学校之外,我们必须创造一种下层文化的组织。”即通过农村社会组织来开展文化活动,而这点值得我们借鉴
(三)以农村教育建设农村道德
传承以道德为核心的精神文明乃是教育的题中之义,中国教育一直以来也遵从做人重于为学的传统。陶行知在农村社会的道德建设中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陶行知看来,教育的目的是把人培养成为在真善美、知行意、智仁勇、礼义信等方面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培养“官人”和“庸人”
二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胡锦涛同志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XX年,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迅速,农民收入也显著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令人越来越满意,在全面建设小康水平的号召下,许多农民都进入了幸福的阶梯。当人们为农民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却忘了补充充足的精神粮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在在同一条水平线上,甚至成了被遗忘了角落。假如一块土地没有及时种上禾苗就为杂草提供了机会。发达的物质文明提供了更多的闲暇给农民,不及时给予精神上的食粮难免会出现恶习
(一) 农村中赌博成习
就笔者亲身所观所闻,现在农村有个很不好的风气就是赌博成习,赌博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农民的“第二职业”,现代技术进步为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剩余时间,除去在外打工的农民,大部分在家的农民都是以赌博为生活的乐趣所在,不管男女老少,口中谈论的话题总是谁家今天赢了多少钱输了多少钱,每天的活动就是赌博,更有甚者,在牌桌上还会大口唾骂,口沫四溅,斯文扫地,颜面尽失,甚至为了一点小利反目成仇,全然不顾一人的尊严与人格,更不理会在旁学习的小孩会受怎样的影响。有些甚至把家人在外辛辛苦苦打工赚来的钱在牌桌上挥霍一空,还把理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