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机械零件的工作能力和计算准则 失效:零部件不能满足工作要求称为失效 工作能力:不发生失效时的工作限度 计算(设计)准则:(要满足的条件) ○强度准则:σ≤[σ]或τ≤[τ];[σ]=或[τ]=τmin/s ○刚度准则:y≤[y]或θ≤[θ] φ≤[φ] ○耐磨性准则:验算压强:p[p],单位接触面上单位时间产生摩擦功不太大,控制pv≤[pv]? ○可靠性准则:按传统强度设计方法设计零件,由于材料强度,外载荷和加工尺寸等存在离散性,有可能出现达不到预定工作时间而失效的情况。希望将出现这种失效情况的概率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内,这就对零件提出可靠性要求。 ○可靠度:机器或零件在一定工作环境下,在规定的使用期限内连续工作的概率。 2.2.1 两种判断零件强度的方法 应力法 σ≤[σ]= σlim /[Sσ], τ≤[τ]= τ lim /[Sτ], 安全系数法 Sσ= σlim / σ ≥ [Sσ], Sτ = τ lim / τ ≥[Sτ], 2.2.2 静应力强度 失效形式:塑性变形或断裂 单向应力时极限应力采用屈服极限σs, τs 复合应力时的塑性材料( τmax是破坏主因按第三、强度理论,单位体积塑性变形是破坏主因用第四强度理论,公式见P14) 脆性材料极限应力采用强度极限σB, τB 2.2.3 变应力强度(主要破坏形式是疲劳,见下章) 2.2.4 许用安全系数 根据工作情况选择,在保证安全可靠的情况下,尽可能小(具体P15) 2.2.5 提高机械零件强度的措施 (材料、截面积及结构等方法,结构见P16) 2.3 机械零件的表面强度 在零件整体没出现断裂、塑性变形等情况下,零件表面也可能出现破坏失效,这种失效由表面强度确定 表面强度分:①表面接触强度;②表面挤压强度;③表面磨损强度; 2.3.1 表面接触强度 产生原因:力作用点、接触面接触不均匀及塑性变形造成接触面局部应力较大(P19图) 计算:赫兹公式(P19,理解,并理解课本上的两个例题) 失效形式: 静载荷:脆性材料的表面压碎和塑性材料的表面塑性变形 循环接触:表面疲劳磨损(疲劳点蚀),产生原因及过程见P20 强度指标(极限应力) 静载荷:最大许用接触应力σHmax≤ [σH]max 循环接触:接触疲劳极限(在规定的应力循环次数下材料 不发生点蚀现象的极限应力) σHmax≤ [σH] 2.3.2 提高表面接触强度的主要措施 增大接触表面的综合曲率半径,以降低接触应力(赫兹公式) 将外接触改为内接触,将点接触改为线接触,降低接触应力(课本上例子) 提高表面质量,使接触面更均匀,降低接触应力,同时减少缺陷,避免发生应力集中 提高表面硬度,延缓点蚀 采用黏度高的润滑油,减轻油挤入裂纹,形成油压 2.3.3 表面挤压强度 产生原因:局部应力过大 失效形式:压溃(表面塑性变形)和表面破碎 计算公式: σp = F/A≤ [σp], A为曲面接触时的投影面积(见P22) 2.3.4 表面磨损强度 计算准则: 滑动速度低,载荷大时p ≤[p] 中速时:pv ≤[pv] 高速时: pv ≤[pv];v ≤[v] 2.3.5 提高表面磨损强度的主要措施 采用合适的摩擦副材料,如:钢-青铜 提高表面硬度,降低表面粗糙度 采用有效的润滑剂和润滑方法 防尘、防高温 2.4 机械零件的刚度 刚度:在载荷作用下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 2.4.1 刚度的影响 刚度不足影响机器的正常工作,加速零件失效(弹性零件则需要较小的刚度) 刚度计算 y≤[y]或θ≤[θ] φ≤[φ] 影响刚度的因素及其改进措施 材料对刚度的影响 弹性模量大则刚度大,但同类金属材料的弹性模量相差不大,故没必要用合金钢代替普通钢来提高刚度 结构对刚度的影响 截面形状:增大截面面积,采用中空、工字钢、槽钢、T形截面等惯性矩大的截面 支撑方式:采用合适的支撑方式,减少最大弯矩(见p24图) 采用加强筋 在装配中适当增加予紧力有助于刚度的提高(具体原因见18章) 2.5 机械零件的冲击强度 2.5.1 冲击强度和冲击变形计算(P25) 讨论计算公式,并定性地了解结论 2.5.2 提高冲击强度和缓冲能能力的措施 增加柔性(柔性结构设计、低弹性模量材料、增加橡胶、弹簧垫等) 避免冲击(予紧防止出现间隙) 2.6 温度对机械零件工作能力的影响 2.6.1 对摩擦磨损的影响 温度过高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