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推动安徽农村改革四位县委书记
推动安徽农村改革四位县委书记
30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巨轮鸣笛起航。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安徽人民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率先揭开了影响深远的农村改革序幕,走在了全国改革的前列。回顾当年发端于安徽并影响全国的那场波澜壮阔的农村改革,安徽省有四位县委书记居功卓越,正是他们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以过人的胆识和勇气,保护和助推了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带领人民谱写出新时期顽强奋进的壮丽诗篇。这四位县委书记是:肥西县委书记常振英、来安县委书记王业美、宣城县委书记朱景本、凤阳县委书记陈庭元
常振英:“搞包产到户试点试试看吧。”
1977年11月XX年,安徽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9月15日,肥西县委书记常振英到山南区检查工作,了解《省委六条》贯彻落实情况。当时山南区委书记汤茂林正在柿树公社黄花大队蹲点,常振英派车将汤茂林接回,焦急地问他:“今年旱情这么严重,中、晚稻绝收,麦子种不上,明年怎么办?”汤茂林回答说:“省委规定中,有一条是借少量地给群众自己种,自己收。这个规定很好,但数量控制太严了,每人不超过三分地,太少,不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常振英问汤茂林应该怎样做才好,汤茂林说:“要想调动千家万户的积极性,就要按原省委书记曾希圣1961年在安徽推行的包产到户,把小麦、油菜种上。”对汤茂林的要求,常振英答复说:“你在黄花大队蹲点,就在黄花大队搞包产到户试点试试看吧。”正是这句话,促使肥西县山南区在全省最早推开了“包产到户”
有了县委领导的支持,当天下午,汤茂林就急忙赶回黄花大队,连夜召开了村党支部大会,组织学习《省委六条》精神,传达常振英的指示,并组织大家讨论。根据大家的意见,汤茂林结合黄花大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四定”、“一奖”、“一罚”三个规定。”四定”: 定任务(每人一亩地麦、五分地油菜)、定产量(麦子每亩XX年景2倍多
汤茂林因推行“包产到户”一下子出了名,人称“汤大胆”。但各种非议也因此而来,“人民来信”写到了县委,写到了省委,控告汤茂林在山南大搞曾希圣式的“包产到户”,是刘少奇“三自一包、四大自由”的复辟,质问汤茂林“领导10万人向何处去”。常振英收到信后,将汤茂林叫到县里开会了解情况。常振英故意当着其他区领导的面问道:“老汤,有人写你的人民来信,告你搞包产到户,怎么回事?”汤茂林说:“不是你叫我搞责任制试试看吗?”常振英不由“咦”了一声,笑着说:“不错,我赞成。不过要改一下,不能联产,联产性质就变了。只能奖励工分,不能奖励粮食。” 汤茂林心领神会,说:“这改一下很容易。”其实,汤茂林心里清楚,奖励工分不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只有奖励粮食的效果最好
汤茂林回到山南后,立即召开区委会,传达了常振英的指示。经认真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原方式方法不能变,继续深入搞下去。1979年午季,山南区获得了大丰收,麦子总产量接近3000万斤,上缴国家1980万斤,超额完成全年定购任务
王业美:“就按你说的单干搞一下。”
1977年9月份,来安县十二里半公社副书记狄龙江到前郢队蹬点半年,了解到这个队实在太穷了。队干部们对他说:“你还是帮我们搞点救济粮、搞点贷款。冬天快到了,我们买点稻种、化肥,明年开春再干。”“你看我们的田埂是越变越宽,田是越变越圆,人心都散了。”他心里也越来越清楚,只有“单干”才是出路,但嘴上始终不敢松口。正当他彷徨两难时,县委书记王业美带着副书记谢志芳等人到十二里半公社调查研究来了
那天,狄龙江向王业美介绍了前郢队的情况,王业美问他:“你心里可有数,你打算怎么搞?”狄龙江不敢直说,就绕了一个弯子,说:“怎么搞呢?这不太好说,按队里的说法只有搞单干。”狄龙江有意把“单干”两字咬得很重,又补充道:“我了解过,这个队从成立人民公社以来就很少上缴公粮,后来干脆不缴,原因是他们自己的口粮都没有着落,哪来粮食上缴?一到冬天就吃救济、吃贷款,到时候买种子、化肥的钱全是从信用社贷的。”听完狄龙江的汇报,王业美对随行的人员说:“我们去看看。”
王业美一连看了几户,贫穷的程度都差不多,此情此景,使他很是心酸。他对狄龙江说:“老狄,前郢的确比较特殊,二十几任都没有搞好,也没有其他好的办法,就按你说的单干搞一下,对县里我们就说是分田到户,不要说单干。”他又问谢志芳:“你看怎么样?”谢志芳说:“可以搞,我们是根据群众的要求做嘛。”王业美转过身来,肯定而关切地对狄龙江说:“就这样吧,你放心干吧!也不要宣传了。”他看到狄龙江有点犹豫,就鼓励说:“你不要怕,有什么我们负责。”狄龙江说:“我不是怕,我是没有搞农业工作的经验。”王业美进一步鼓励道:“行,你大胆地干。”谢志芳也在一旁帮着打气:“你怕什么,什么东西开始不都是学来的?”最后,王业美果断地对谢志芳说了一句:“就这么定了。”看到县委书记支持自己的态度这么坚定,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