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整合和中华文明历史演进.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化整合和中华文明历史演进

文化整合和中华文明历史演进[摘要] 中华文明经历过无数次剧烈的整合,是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进行的――即汉民族文化与各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与中西文化之间的融通,从而由分散走向一统,由中国步入世界 [关键词]文化;文明;整合 “文化整合”是文化变为整体的或完全的过程,在此一过程中,构成文化的各要素、各子系统之间互相涵化,互相调适,形成“文化模式”。文化整合的特点,是过程性,达成模式只是相对静止,整合不会停止;二是整体,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以华夏文化为基础,融汇、整合各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生生不息,熠熠生辉 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尽管华夏族的活动空间主要在黄河、长江流域,但中华文明的基石已初步奠定,象形会意的汉字,儒、墨、道、法等诸子思想,宗法伦理等等都对后世影响深巨。春秋战国时期,所发生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已经寓含着政治一统的走势 秦汉帝国正是春秋战国以来中国文化不断整合的结果.其“大一统”的文化模式。不仅在政治、经济上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历史,而且在思想意识、风俗习惯等多方面抑制了文化的多元性。寻求一统思想的努力,早在战国中后期便已开始。荀子、韩非子、吕不韦等人便是综合百家,铸造一统思想的代表人物。成书于秦即将完成统一大业之际的《吕氏春秋》明确提出:“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此乃中国文化由晚周之“多”转向秦汉之“一”的先声。祈望四海一家、万邦协和,是中国人早在先秦即已形成的一种心理趋势。这种理想与趋势到秦汉方变成制度性现实。秦汉帝国在朝仪、职官、政区、律令、编户、邮驿、监察、国防、地方行政、人才铨选等方面,都建立起系统的制度,这些制度成为后来XX年中国文化的基本模式 国家统一,使多元文化整合的速度加强;而整合后的一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又反过来增进政治一统。秦汉400余年间,这二者互相推助,形成互补机制。其效应是:统一被认为是合理的、正常的,分裂被认为是违理的、非常的,秦汉文化造成的这一定势,惠及此后XX年的中国历史 秦汉帝国文化的一统整合是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同时进行的。在华夏文化系统内部,统一政治,独尊儒术;在与其他文化系统相涵化时,住来冲会,外拓固守。在农、牧对峙,文明分散的古代世界格局下,秦汉帝国通过战争、外交、商贸等多种途径,打通障碍,勾通亚欧,开辟了“丝绸之路” 与“海上丝绸之路”,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所有这些,都表现出中华文明在秦汉帝国时期的原创活力 物质文化的交流总是双向的,中国奉献给西方世界以精美实用的丝绸,欧亚各国人民也同样回报了各种中国的需求品。我们今天所常见的一些植物,并非都是中国的土产,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一批带有“胡”字的植物,如胡桃、胡瓜、胡葱、胡荽、胡椒、胡桐泪、胡萝卜等等,十有八九是来自西方。汉初以来,西来的不仅仅有植物,还有罗马的玻璃器、西域的乐舞、杂技。汉武帝时,西域南海方物“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于后宫,蒲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巨象、师(狮)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汉书)。到了东汉末年,史书记载:“灵帝(167―189年在位)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竟为之。”(《后汉书)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种分合转化不仅表现在国家政治上,文化进程也大体遵循此例。魏晋南北朝近400年间(220-581),社会破碎,大一统帝国文化随之崩解,“分而合,合而分”的周期性转换,并非平面式的循环住复,乃是螺旋式上升过程。每一次“分”,意味着文化向丰富多元发展;每一次“合”,意味着文化向深刻综汇迈进。而魏晋南北朝再次出现的文化多元走向,则是对经学弥漫的秦汉大一统帝国文化的反拨,是人文自觉的一次生动耀现。游牧或半农半牧民族的“胡”文化与中原农耕人的“汉”文化长时间交会,在冲突中走向融合。隋唐帝国重建,中国文化又一次走向整合:它广汲博纳,气势磅礴,是魏晋以来胡汉、中印文化融合的历史结晶 进入唐代,民族的进一步融合,疆域的更广阔开拓,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的整合,使得唐王朝凝聚了极大的力量,生产发展,商业繁荣,文化昌盛,并以博大的胸怀,大量接受外来文化,使之融会到中国文化的整体当中。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借助唐朝强大的政治力量,中原文明也传入西方,深浅不等地影响了西方各国 隋唐文化极一时之盛,还表现在以博大的胸怀,如“长鲸汲百川”似地汲收异域外来文化。据研究统计,唐朝的外来物品分为18类,共170余种,从物质生产到精神生活都对唐朝中国人发生过影响,并融入中国本土文体中,最终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美] 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唐人不仅在物质文明上广为接受胡装、胡食,而且以空前规模采撷外域精神文明的英华,这包括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