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坛双杰戴望舒和叶灵凤
文坛双杰戴望舒和叶灵凤在中国现代文坛,戴望舒和叶灵凤的名字让人无法忘怀。他们一个是在新诗发展中领导一个艺术流派的著名诗人,一个是XX年代活跃于上海文坛的作家和画家。作为与苦难中国同行的知识分子,他们一同感时忧国,寻求探索,与灾难的民族一同抗争,以他们的作品与活动,烛照出那段复杂痛苦的历史背影,记载了一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他们之间于患难中结成的深厚情谊,更折射出中国文人的精神气质与人格风范。
沪上《现代》旋风
上海“淞沪会战”的废墟上,人们在战争的惊恐中渴望一片灵魂的静土。此时的上海文化界渐从沉寂中复苏,在陆续面世的文艺刊物中,1932年5月由上海现代书局老板洪雪、张静庐创办的《现代》杂志可谓独树一帜。这份主张文艺自由、纯粹的“文学杂志”刚一问世,即以自由、开放、宽容的办刊理念和“非同人性”的宣言,避开了文坛上的思潮、主义或党派积聚,引起了广泛关注。施蜇存任该刊主编,同时参加刊物筹备和策划的还有戴望舒和杜衡。当时,叶灵凤任现代书局编辑部主任,最初并未加盟《现代》,但他此后大量作品都发表在《现代》上。正是因为《现代》和施蜇存这一桥梁和纽带,戴望舒和叶灵凤才得以相识相知,进而成为患难朋友
叶灵凤与戴望舒同于1905年出生,叶灵凤出生于南京的书香世家,而戴望舒的祖籍也在南京,只是他出生于杭州西子湖畔。西湖是诗的摇篮,而东西蜿蜒的大塔儿巷,则是诗人的摇篮。深幽的青石板曾留下过无数过往行人与岁月的足迹,但惟有诗人才会将这样一个青石板铺就的深巷与最寻常的叮咚雨声,糅合成“雨巷”独有的诗韵。一首《雨巷》,空、惆怅、隽永,富有音乐美,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戴望舒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戴望舒曾就读于上海大学文学系,后转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特别班,与施蜇存、杜衡成为密友。在同学刘呐鸥的资助下,他们曾共同创办水沫书店及期刊杂志《璎珞》、《无轨列车》、《新文艺》和《文学工场》等,曲曲折折又轰轰烈烈,最终却难逃夭折的厄运
当戴望舒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并声名鹊起时,叶灵凤已是活跃文坛的作家,并掀起一场海派和新感觉派小说的旋风
叶灵风是最早受西方现代文学影响,创作富有现代主义色彩的都市文学的作家之一。1924年,他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次年经郭沫若介绍参加创造社,编辑社刊《A11》和《洪水》半月刊。在《现代》杂志创刊以前,他曾主编《幻洲》、《现代小说》、《戈壁》和《现代文艺》等刊物,出版《灵凤小说集》、《鸠绿媚》小说集和长篇小说《红的天使》等,其画作和译作也大量问世,一时颇负盛名
源于日本的新感觉派文学,由《无轨列车》及《新文艺》系统介绍引进后,叶灵凤、穆时英、施蜇存等很快以《现代》杂志为集结地,相互砥砺影响,构成了有实力的新感觉派一族,使新感觉派小说盛极一时。叶灵凤是其中较活跃的一分子,他大量运用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和时空错乱的意识流手法,在《现代》上先后发表了《紫丁香》、《第七号女性》、《流行性感冒》、《忧郁解剖学》等一系列新感觉派小说,备受文坛瞩目
叶灵凤以他众多的作品,为《现代》杂志的鼎盛立下了汗马功劳。《现代》同时也是促进现代派诗歌趋于独立和成熟的重要园地,所刊诗歌以浓郁的现代气息和先锋气派,也造就了戴望舒现代派诗人的领袖地位。戴望舒情系《现代》,即使留学法国未曾间断,他的第二本诗集《望舒草》就在这时期由现代书局出版
在现代书局共事期间,戴望舒和叶灵凤因施蜇存而相识,更因《现代》结缘。叶灵凤平素穿着考究入时,举止闲适随意,与戴望舒表现出来的忧郁气质似乎并不和谐。但两人接触交往后,戴望舒发现叶灵凤真诚坦荡又善解人意,是值得深交的朋友
1932年10月,戴望舒离沪赴法留学。在法国的3年中,戴望舒过着极其贫困的生活,不得不靠译稿来挣钱。傍晚,借初上的华灯,他徜徉于塞纳河畔旖旎的风光中,凝望塞纳河静静的河水,流连沿岸的画廊书摊,觉得这是孤苦生活中最惬意的,是一件“经济而又有诗情”的事情
1933年3月5日,戴望舒在给叶灵凤的信中说:“我在这里一点空也没有,要读书,同时为了生活的关系,不得不译书,不幸又生了半个月的病。”戴望舒的困苦常令他的挚友们牵挂,施蛰存在国内为他筹款,叶灵凤则常常通过信件不断鼓励戴望舒,并向他介绍国内的文坛动态,他自己也发表了《时代姑娘》、《未完的忏悔录》等长篇小说。读着叶灵凤的新作,戴望舒来信感叹:“觉得你长久搁笔之后,这次竟有惊人的进步了。”
1935年5月,戴望舒拖着一颗疲惫的心由巴黎回国,住在刘呐鸥位于上海近郊风景区的江湾公园坊公寓。当时,施蛰存和穆时英等也都聚居于此。这里闹中取静,清幽古朴,是流浪已久的心最好的栖息地。在这里,多愁善感的诗人与穆时英、刘呐鸥、杜衡有了更多的交往
有了朋友的真挚友情,有了新的文学上的追求,戴望舒渐渐从不久前失恋的沉哀中走了出来。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