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数字化技术挖掘、整理、抢救近代地震史料.docVIP

结合数字化技术挖掘、整理、抢救近代地震史料.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结合数字化技术挖掘、整理、抢救近代地震史料

结合数字化技术挖掘、整理、抢救近代地震史料XX年地震发生的背景、现场悲惨情景以及政府的应急策略等。这些弥足珍贵的原始性地震资料(史料),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进行地震成因、预测预报、应急与救援、重建家园等方面研究的基础资料。对其挖掘、整理、挽救及开发利用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历史地震史料的特点 1.资料分散。收藏形式多样 XX年解放,我国尚未有专门的地震管理机构,导致记载地震事件的资料分散,收藏形式多样。地震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多在当地县志上有所反映;地震灾情和成因多在新闻媒体的报刊以及杂志上有所报道;震后救灾情况多在当地官员写给政府的报告中体现;对地震科学考察和研究的资料和图片多存放于政府有关的研究所内。此外,民间许多地震爱好者个人手中也保存着不少珍贵的历史地震史料及照片 2.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差 由于历史上多方面原因,现存每个地震事件的原始性资料(史料)大都不够完整,并且散落在全国各地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以及个人手中,难以形成系统完整的地震科学史料体系,不能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3.以纸介质原始资料为主 XX年代中期及70年代中后期,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曾先后两次组织对地震历史资料进行忙编。但受当时技术条件所限,汇编的资料以传统的摘抄形式存储于纸介质中。我国大量的原始性地震资料和图片,仍大都处于尘封状态。由于纸介质的资料不能在计算机网络上传递,从而影响了原始性地震资料和图片信息资源共享和广泛应用 4.年代久远,资料“濒临灭绝”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上记载地震的原始性资料和图片。绝大多数为纸介质,基本已经发黄变脆或残缺不全,其中许多成为了孤本。如果不加以抢救,这些资料一旦损坏,将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对于这部分资料的发掘和抢救,用过去简单的复印和翻拍技术已不能奏效。急需采用当前综合性的新技术手段、有效的科学技术途径把它长期保存下去,以史为鉴,为社会广泛应用,已成为地震史料抢救和保护所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结合数字化技术挖掘、整理、抢救历史地震史料 1.主要内容 为有重点地抢救和保护历史地震史料,从XX年-开始。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确定以我国多震的云南省为对象。收集资料的时间段为1900年1月1949年12月,震级大于Ms6级以上的25个破坏性地震。收集原始性地震资料(史料)的类型选择了县志(方志)、文集、报纸、杂志、唱本、调查笔录、调查函件、电文、调查报告(汇报)、照片等10余种 2.获取途径 以纸介质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目录为线索,以每一次地震事件为一个单元,通过到云南省档案馆、云南省图书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市图书馆古籍部、上海市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上海市图书馆、云南省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以及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情报信息部等XX年云南省6级以上地震的原始性地震资料(史料)231份。对收集的每份原始性地震资料(史料),都进行了系统编排整理,使之形成系统的档案资料,构成系统的知识单元,明显丰富了地震历史史料的价值 (1)各地县志对地震的记录。例如:光绪《浪穹县志略》卷1中对1901年2月15日(光绪26年12月27日)云南邓川6.5级地震的记载,《清实录》、《罗平县志》以及《晋宁州志》等对1909年5月11日(宣统元年3月22日)云南弥勒6.25级地震记载 (2)当时各大新闻媒体对地震的报道。例如《大公报》、《申报》、《字林西报》(英文)、《新闻报》、《时报》、《盛京时报》以及《中央日报》等对1913年12月21日(民国2年11月24日)云南峨山7级地震、1917年7月31日(民国6年6月13日)云南大关7,5级地震等的报道等,这些文献无疑对了解地震情况提供了基础资料 (3)有发表在公开杂志上的文章,对地震发生的探讨以及科学考察记录。例如:《地学杂志》、《东方杂志》、《科学》等;当时的云南省建设厅组织科学研究社会同各县局对1913年12月21日峨山7级地震近数月调查报告;《云南北界勘察记》卷二第十五页对1930年9月22日云南腾冲北6.5级地震的考察等,这些文献对地震的成因、构造背景以及震害作了分析 (4)政府公文,例如:《内务公报》民国三年二月十五日(1918年)。第五期刊登1913年12月21日云南峨山地震后,云南省旅京绅士呈请大总统拨款赈恤醋;峨山县政府向云南建设厅呈报峨山地震灾情报告;1917年7月31日吉利铺7级地震后盐津县政府向云南省省长呈报地震灾情的报告;1925年3月15日云南大理凤仪7级地震大理李镇守呈报大理她震赈灾请求电文;1934年1月12日石屏7级地震后石屏县政府1934年1月21日(民国)给云南省政府等报告灾情的电报电文等,这些文章对地震时间、破坏情况、政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