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易传》看儒家忧患意识的主体及其表征.pdf
第20卷第2期 潍坊教 育学 院学报 V01.2o No.2
2007年第2期 JOURNAL OF WEIFANG EDUCATIONAL COLLEGE Jun.20O7
从《易传》看儒家忧患意识的主体及其表征
王 丰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要: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儒家尤其提倡忧患意识,它体现了儒家士人对国事的忧虑,对
民生的关注,是一种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和深切的责任意识。这与其所标举的圣人人格是直接相关的。
关键词:忧患意识;儒家;圣人
中图分类号:B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080(2oo7)02—0045—02
在中国传统思想史上,儒家历来都是以其慷慨的济世情 (同上)还能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
怀和积极的人世姿态而标显其学派特征的。追求成圣成贤或 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
君子、仁者,一直是儒士们理想的人生取向和人格目标。正如 (《文言传》),真正达到了朱子所说的“有躯壳的道”(朱熹《周
张载所言自己的学术宗旨时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 易本义》)的境界,成为“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中
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语录(中)》),儒家学人将担 庸》)的真善美的化身。苟子则将之表述为“经纬天地而材官
当社会道义,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视为自身当然的道德要 万物,制割大理而宇宙理矣”(《苟子-解蔽》)的大人。也只有
求和人格禀赋,追求“己立欲立而立人,己达欲达而达人”的人 如此,圣人才能创作出这部“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格理想。仁者将仁爱精神向外扩推的终极目标便是“这种精 (《系辞上》)的《周易》,使其“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
神与宇宙人类命运的息息相关,是天下有一夫失所,皆为仁者 有人道焉”(《系辞下》),成为圣人崇德广业的工具。
所难安的情怀。”_】J而且,儒家将个人成圣为仁的个性涵养也 具体来说,以《易传》为集中体现其特征的儒家圣人,作为
直接归属于对他人的责任之中。_2J正如曾子所言:“吾日三省 忧患意识的主体承担者是通过体道、设教、立功、崇德的任务
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与功能来表征其地位的。
(《论语·学而》)这样,忧患意识在儒士们的身上就闪耀出了更 一 、 体道:对天地间一切自然规律与当然之则的体悟和探
为典型的光辉。《易传》对此则有着集中而深刻的阐发,首先 求
表现在它的圣人观上。 《中庸》讲:“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在儒家看来,思修身,
《系辞上》说:天道“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张载解之 不可以不修道;思修道,不可以不仁。而修身的根本在“诚”,
为:“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此直谓天也。圣人则岂忘思虑 即“诚身”,“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这样,寻仁明
忧患?圣人所以有忧者,圣人之仁也。不可以忧言者天也。” 善就成了修身体道的全部内容。这也与《易传》对“道”的阐述
(《易说》)程颢也说:“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圣人,人也,故 是一致的。《易传》对道的阐释,主要有易道、天道、人道及神
不能无忧。”(《遗书》卷十一)这里既表明了一种统一而又有别 道_3 J。易道是对天道与人道的摹写,天道是阴阳对立统一的
的天人观,同时也表明所谓的“思虑忧患”乃属以仁为人格禀 自然变化发展规律,人道主要是指仁与义相反相成的社会生
赋的圣人,只有圣人才具有这种悲天悯人的道德情操,这既是 活法则。其中,天道统摄天地之道,为阴阳刚柔。而神道则是
圣人内在之仁,也是对圣人的一种外在道德期望与要求。如 圣人以道设教的权威来源,其实质亦为人道所蕴涵,而且“从
果说,在原始的宗教思想中,人们在面对灾异时尚有信仰中的 《易传》对《周易》主旨的认识来看,人道乃是《易传》道论的灵
天神可作为依靠的对象,那么当人们已经认识到天“鼓万物而 魂。”_4 所以,天道论、神道论均服务于人道论。体道也即“明
不与圣人同忧”时,建立在想象基础上的依靠也就随之被解除 道”,指对“道”的了解和确信。这样,《易传》就在对道的论述
了。如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