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鳏寡孤老残供养.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节鳏寡孤老残供养

第十篇 民 政 2 9 9 第三章社会福利 第一节鳏寡孤老残供养 慈善机构 宋嘉熙元年 (公元1237年),县令赵汝著圈官地设“漏泽园”,收埋弃尸、遗骨和老弱鳏寡 死者。明洪武六年 (公元1373年),知县周郁于县治西门外建广济院,收养贫苦孤寡。清雍正 八年(公元1730年),知县沈嘉微首倡官置义助于地藏庵,设广济堂收老弱鳏寡,并购田产、 山塘,置仓、药、牛、具、器皿供用。道光十二年 (公元183 1年),由县绅、商贾捐资建养济所收 养残孤寡百余人,年支出3500余元(银圆),由县内各商铺认捐。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邑 人张锦明和其他慈善者倡办育婴堂,收养弃婴。到民国26年(公元1937年)兼收养难民的婴 孩。年支出2800余元(银圆),此款由县内各商贾认捐。民国25年,县政府创办救济院,内设 养济所、保育所、施医所、施棺所、掩埋所。经费由县政府在地方救济费项内拨发,不足部分由 地方商贾乐捐义助。此后,置房屋、田产、柴山以租作院费。民国26年,县赈济支会设收容所、 养济所、育婴所和难童学校各1个。收容抗日战争时期省内外逃亡到县内的难民,经费省、县 各承担一半,不足部分由地方劝募。到民国32年,先后收容、救济难民8166人。解放后,“三 所”皆由景德镇市接管,更名为人民救济院。 五保户供养 1956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规定,对缺乏劳动力,生活没有依靠的鳏寡孤幼社员, 实行以“保吃、保穿、保烧(燃料)、保教(儿童和少年)、保葬”为内容的“五保”。县内对符合条 件的1824户,3192人(含景德镇市郊区农村)实行“五保”ol1月8 日至12J 12 日,确定供 给标准是:完全丧失劳动力的,每人每年7082元(其中口粮460^520斤、食油9斤、食盐 12斤、肉6斤、柴2000斤、布1.4丈,计折款约70元左右,零用现金及医疗费8^ 10元);大 部分丧失劳动力的,每人每年50^65元;可以从事轻微劳动,只需解决口粮的,每人每年2 8 ^32元。供给补助费,除各农业社用50 %的公益金供给补助外,其余由政府补助。1957年8 ~9月,重新调整“五保”户,纠正漏错现象。 敬老院 1958年,根据“人院自愿,出院自由”的原则,创办敬老院,吸收部分“五保”户人院集中 供养。是年,县内创办了10所敬老院,供养了166人。院内生活资料和必须经费由公社和大 队两级负责,县民政部门给予补助。 1959年,敬老院增加到19所,院民增加到300人。生活物资及经费由办院社队供给。 1960年,县建制撤销,敬老院的创建与管理由景德镇市民政部门负责。是年,国民经济相当 困难,受此影响,敬老院难以维持,逐渐减少。196 1年底,仅存9所,院民92人。其中有4个 所由公社交付生产大队管理。市民政局对此派员整顿,对未落实供给责任制的敬老院予以撤 3 0 0 浮梁县志 销。原收养的“五保”老人仍由原大队负责供养。对保留的5所敬老院,62名院民落实了供给 责任,市民政局拨款4600元维修了院房。1963年又撤销了1所。县域还有4所敬老院,院民 38人。市民政局拨给1264元,15420斤粮食补助院民生活。 1981年,鹅湖、蛟潭两区的乡、村又兴起了办敬老院的热潮。到1986年,共有乡和村办 敬老院13所,院民112人。1987年,发展到17所,院民138人。复县后,敬老院数不断增加, 到1993年,全县共有22所,院民193人。共有住房299间,工作人员45人。22所敬老院全 年共获各类经营收人79400元,平均每个院民创收411.4元。 19 9 3 年全县敬老院情况一览 经 营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